今天又看到了關于寫Twins 阿嬌和阿Sa兩人性格的差異,阿嬌從小缺愛,寄養(yǎng)在親戚家,自卑,不自信;阿Sa雖然也是單親家庭,但是父母從小就給予足夠的愛,鼓勵她做喜歡的事,所以開朗,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特別是講到兩人的愛情觀,阿嬌認為有人經(jīng)常找她,就已經(jīng)很溫暖,就是愛她,而阿Sa認為一個人有趣,成熟,能夠在他面前做自己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我不知道他們兩個人的個性有多少人可以對號入座,我從小家境貧困,家中3個小孩,我是老二,對,就是那個最受忽視的老二。
小時候爸媽外出打工,那時候計劃生育很嚴,坐火車只能帶一個小孩,所以在我們學齡前,每年爸媽會帶一個,親戚幫忙帶一個,有一個就必須是留在家里寄養(yǎng)在親戚家,不知道是不是我記憶有錯,我記得我只跟隨爸媽出去過一次,那一次真的占據(jù)了我童年為數(shù)不多的美好記憶。
而至少有兩三年時間我是分別寄養(yǎng)在兩個姑姑家,所以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把我送去姑姑家,要分別時,其實我已經(jīng)知道要發(fā)生的事,而我的性格也不是那種哭鬧取寵的,但是我還是努力哭鬧掙扎了一會。
還有就是在小姑丈家,因為表弟和表妹年齡都比我小,那種寄養(yǎng)在別人的家敏感性更強烈,很多事不敢說不,慢慢就養(yǎng)成逆來順受,討好型人格。
到了上學年紀,家里也一直充滿爭吵,以及各種因為經(jīng)濟問題產生的各種不安全感伴隨了整個學生時代。直到畢業(yè)工作,可以自己掙錢養(yǎng)活自己,幫襯家里,這種感覺才稍微緩解。
但是從小我成績還算可以,但是一直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夸到大,但是我一點都沒有從成績優(yōu)秀,懂事,勤奮的贊美中找到很高的優(yōu)越感,自我認同感,反而一直在自我否定。
這種感覺真的很差,然后我發(fā)現(xiàn)我弟的性格,這種自卑,自我否定的情況比我更嚴重,但按理說他學齡前收到的關愛應該比我多,也可能是3歲之前是沒有記憶的,三歲之后家里不和睦,各種因為經(jīng)濟問題產生的各種不安全感,也深深影響了他的性格。
到后來,我找老公,我也一直覺得這個人能找你,理睬你就已經(jīng)很溫暖了,但是慢慢婚姻路,真的是要找一個有趣,成熟,能夠在他面前做自己才是真正的伴侶。
而我弟的情況更糟糕,即使自己有穩(wěn)定的工作,貸款買了房,也無法肯定自己,也不敢交女朋友,其實他一直覺得是自己的條件還不夠好,但是我覺得現(xiàn)在社會風氣和壓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個是一直以來內心缺乏的一塊安全感沒有被撫平,不是多少物質能填滿的,真的是那句話不幸的童年,要靠一生去治愈。
可能在很多人覺得積極,樂觀,微笑,這些是再平常不過的詞語,都是我們從不幸的原生家庭中出來的很難去觸及的陽光,我們也很努力去面對,去追尋,但是總是輕易被消極的自我否定所打敗。
因為我沒有去深入看過心理醫(yī)生或者這方面的書籍(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有點幫助和啟發(fā)),但是我相信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并且讓自己經(jīng)常沉浸在開心的,小有成就的事件中是有幫助的,另外能夠幫助跟自己一樣情緒的人一起走出來,可能會更有效果。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給予孩子一個陽光,健康,有愛,有溫暖的環(huán)境,人的一生,所有成就不及擁有一份能讓自己開心,讓周圍的人開心,被愛以及愛人的能力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