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與孩子交流(孩子和父母應交流什么話題)
文/ 新西蘭注冊心理師 張藝
昨日還粘著你的萌娃,今日就問起了關于“性”的問題,會不會讓你不知所措?例如“為什么同班的小男生要站著尿尿”或者 “我是從哪里來的”。更或者,你發(fā)現(xiàn)原先上網(wǎng)只對 Peppa Pig 感興趣的小屁孩,現(xiàn)在居然有了關于“性”的搜索記錄。關于“性”的話題,怎么和孩子提起?要說些什么?說多了,會引起過度的好奇;說少了,孩子不會保護自己。
由于工作原因,我經(jīng)常與被性侵或性騷擾的孩子們有接觸,包括中國的孩子也不少。我時常想著,如果我們能盡力地教育孩子,會不會就能避免一些悲劇的發(fā)生呢?
家長的顧慮:“我怕說錯什么,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科學家 Lindberg 和 Maddow-Zimet 對 4691 位 15-24 歲的男女生進行跟蹤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每一種性教育方法都是有意義的。接受過性教育的男女生和沒有接受過的進行對比,前者發(fā)生第一次性關系的年紀相對較晚。如果性教育里包括如何使用保護措施,前者在發(fā)生性關系的時候,會更有可能使用保護措施。所以科學告訴我們,只要你努力去進行“性教育”,結(jié)果都是有意義的。
而且,我個人認為,如果孩子沒有從家長那里,及時得到信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很容易上網(wǎng)尋找答案。孩子的生活經(jīng)歷不多,還沒有足夠能力去分辨信息的利害及真?zhèn)?,就很有可能得到不健康的答案。所以?strong>性教育需要家長的及時參與。
我特地問了身邊的心理師同事們,請教她們對自己孩子們是怎么做性教育的。一同事說,大多數(shù)家長,包括她自己,都以為性教育是一次性的事情,和孩子談了一次,就大功告成了。其實,性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家庭話題,因為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會對“性”有不同的好奇和疑問。
比如,孩子在小學階段可能好奇:生殖器官長什么樣?為什么我有的,你身上沒有?或者,baby 是怎么來的?孩子到了初高中階段可能好奇:網(wǎng)上的小電影;與異性交往中的一些困惑或沖動;甚至,自己的性傾向。
總之,和孩子談“性”,大多家長都覺得別扭,這很正常。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能長期傾訴和答疑解惑的對象,而家長是最安全的對象。如果這個人不是你,那就會是朋友同學和互聯(lián)網(wǎng)。
所以,家長可以卸下顧慮,努力去嘗試。如果你逃避,什么都不說不做,那孩子做錯事的幾率,就會增大數(shù)倍。
中國孩子獲取性知識的來源:
圖片來源:https://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3-05/31/content_16551960.htm
和孩子談“性知識”比閉口不說要好。但,哪一種方式是科學上最推薦,讓孩子容易接受,而且會通過行動來保護自己呢?
研究表明,如果教育只停留在節(jié)欲這個層面上,效果遠遠不及更加全面綜合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才能更有效的減少風險因素和危險行為(Kirby, 2008; Bearinger et al, 2007)。通俗地解釋就是,如果家長只告訴孩子“你在xx歲之前,不能有性行為”,這樣對孩子的影響有,但不大。
作為家長都清楚,簡單的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效果總是不理想的。如果能加上為什么不能的原因,孩子能聽進去的幾率會增大。比如:看到紅燈要停,為什么?因為我不想你被車撞而受傷。受傷很痛的,記得嗎?上次你摔倒了,有多痛。如果嚴重住院很久,就不能玩了, 多沒意思。性教育也是, 家長講的內(nèi)容要對孩子有意義,不是大人覺得重要的事,孩子就一定覺得重要。
比如,“在xx歲之前,不能有性行為”是家長在乎的事,孩子更在乎和同齡人的友誼關系,希望得到認可關注。一個簡單的“不能” 或“不準”后面,請加上幾個讓孩子在乎的“為什么”。
抓住這個機會,和孩子一起討論這個很有意義的話題,為什么應不應有過早的性行為 the reasons why young people have sex early VS the reasons why young people should not have sex early. 孩子會很感激你給予一個平等參與討論的機會。網(wǎng)上有些文章可以一起閱讀,然后討論雙方的想法。
家長的顧慮:“我要如何開口?該怎么說,看什么書?”
性教育是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機會。孩子不敢開口的時候,你來主動為孩子解答心中疑問,孩子對你的信任自然會增加, 也會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
怎么開口說?那就從你也曾經(jīng)是個孩子,也曾經(jīng)彷徨疑惑過,敘說你自己的經(jīng)歷開始。你童年青春期的糗事,孩子可能最感興趣。這樣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我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都很正常,爸媽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
相應的,羞恥心和恐慌感就少了。孩子如果覺得家長是有相似經(jīng)歷的過來人,而且很愿意分享,自然而然,會減少孩子去其他不健康的渠道尋求答案。
請注意,孩子一定會有些想法是你不能接受的,這很平常。作為家長可以有禮貌的說,”我不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我的想法是…這種行為的結(jié)果是…你覺得呢?” 而不是,用對錯來評判孩子的意見,然后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