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脾氣暴躁家長如何溝通(孩子青春期叛逆怎么溝通)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媽媽留言,她的兒子11歲,正值青春期,完全不知道怎么和他相處。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xué)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wù)經(jīng)驗總結(jié):家庭教育應(yīng)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xué)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短短幾句話里分別用了“小心翼翼”“一不小心”“惹到”等詞,到最后干脆說自己“活得像孫子一樣”。
語氣之卑微,把青春期孩子父母的“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除了這位媽媽,也有不少家長吐槽,明明是想心平氣和跟孩子來一場親子交心,可孩子的反應(yīng)卻往往讓人心寒:要么“裝聽不到”,要么“一點就炸”。
本該是世上最親密的親子關(guān)系,最后卻處得像仇人一樣。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從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話里,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端倪。
“我青春期了,不是很叛逆”
“但是父親一直對我長篇大論”
“我知道講不過他們”
“他沒有直接用語言侮辱,但是我覺得從他言語里感受不到溫度……”
從這兩個不同角度的反饋里,我們不得不去思考:
父母該如何和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一
孩子最討厭
也是最無用的聊天方式
1. 目的性太強
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最后往往變成了說教。
比如:
家長:“今天在學(xué)校呆的怎么樣啊?”
孩子:“今天學(xué)了好多新知識呢?!?/p>
家長:“學(xué)新知識就對了,要多學(xué)知識,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磚?!?/p>
孩子:……
家長:“今天過得開心嗎?”
孩子:“恩,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特別聊得來?!?/p>
家長:“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經(jīng)常一起玩啊,先把學(xué)習(xí)搞好了再說。"
孩子:……
看吧,聊什么都能聊到學(xué)習(xí)上,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無語的收場了。
其實,家長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他們單方面的一種灌輸罷了,告訴孩子要好好學(xué)習(xí),這種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費家長太多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語言,是最簡單省事的。
但這種聊天方式所達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2. 審問似的讓孩子匯報
很多家長在去學(xué)校接孩子放學(xué)時,一路上不斷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xué)校的情況。
每天都這樣問,似乎形成了一個模式,而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
“恩,不錯,還可以,挺好的……”這樣應(yīng)付的回答,家長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如果家長一個勁兒地不停問,那孩子恐怕早就煩的忍不住發(fā)脾氣了吧,更別提好好聊天了。
3. 別以為自己會聊天,家長是這樣把天聊死的
別以為聊天多簡單,尤其對象是孩子時,面對一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家長們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
比如:
孩子:“媽媽,我想跟你說個事兒?!保ê⒆又鲃影l(fā)起了聊天信號)
媽媽:“說?!保ㄓ悬c不耐煩)
孩子:“媽,我想買一雙球鞋?!?/p>
媽媽:“買什么買?不是有那么多鞋嗎?!?/p>
孩子:“就給我買一雙吧。”
媽媽:“不買,趕緊做作業(yè)去!”
孩子:“哼!你不買我就不做作業(yè)!”
這樣不僅把天聊死了,還激起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何苦呢?
如果媽媽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時,進一步詢問孩子原因:
媽媽:“為什么突然要買球鞋呢”
孩子:“因為我們學(xué)校要舉辦運動會了,我要參加比賽?!?/p>
媽媽:“那你準備參加什么比賽呢?”
孩子:“我想?yún)⒓印€有你知道嗎媽媽,今天老師還夸我跑步跑得快,建議我加入校田徑隊呢…………”
看,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接受孩子溝通的信號,孩子能跟你說的還有好多好多……
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溝通時,你剛好在忙著,那么寧愿讓孩子等一下,也不要著急應(yīng)付孩子。
保護孩子溝通的意愿很重要!
二
不要為了聊天而聊天
聊天也講究方法
1. 學(xué)會傾聽
傾聽不是說家長閉著嘴巴、坐在那里光聽就好了,最好的傾聽是要有互動,哪怕你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才會有興趣和你聊下去。
2. 不要表現(xiàn)得什么都懂
有位朋友以機智善辯、見解不凡享譽朋友圈,可是青春期的兒子跟他非常對立,要么不說話,要么開口就吵架。
后來他意識到,問題根源在自己:兒子一開口,往往就被他批評得體無完膚……
他把自己的這種溝通方式稱為“大樹底下不長草”,不是他的看法不對、不好,兒子才不要聽;
恰恰因為他太對了、太能了,讓兒子顯得很“瓜”,結(jié)果,兒子就懶得在他面前說什么了。
3. 挑好時間
聊天也不是隨時隨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專心致志地看電視、玩手機時,家長突然湊過來要聊天,換位思考一下,誰都不愿意被打擾啊,那結(jié)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
所以,聊天時盡量在大家都心平氣和,而且沒有什么要緊事的時候。
如果家長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談,那就讓孩子先停止手頭的事情,認認真真地聊天。
4. 抓住重點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
如果家長談話抓不到點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那樣,一見面就反復(fù)叮囑“要好好學(xué)習(xí)”,成天將陳詞濫調(diào)掛在嘴邊,孩子不煩才怪!
反之,如果家長平時多觀察,積極與老師溝通,多到學(xué)校走一走,了解一些真實的具體情況;
那么一旦談話,“某月某日某時某地某事”內(nèi)容確鑿具體,孩子一下子被點中穴位。
知道你在真正關(guān)注他,也不會狡辯托詞了,再繼續(xù)談下去效果會截然不同。
5. 適當示弱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提醒自己:親子關(guān)系是第一位的。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家長在溝通中應(yīng)該訓(xùn)練自己的覺察能力。
感受到關(guān)系緊張時要收斂并且想辦法修復(fù),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爆發(fā)時,不能硬來。
家長可以適度示弱并進行安撫,等孩子情緒緩和了,再繼續(xù)討論有爭議的話題。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時,會有自己的主張,即使家長知道最佳解決方式,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聽取采納,建議使用發(fā)問式溝通。
比如:
你覺得這個事情怎樣處理比較好?
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些什么?
你想聽聽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
三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紀伯倫在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這樣寫道: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近些年,大家越來越意識到“說話之道”的重要性,作為家長,也要學(xué)學(xué)與孩子溝通時的“說話之道”。
與孩子溝通的前提,是要認識到孩子的獨立性,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談事說服他;
既指出問題又給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