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心態(tài)怎樣解決(孩子一哭父母就妥協(xié))
作者:心海一隅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tǒng)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yǎng),心理建設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tǒng)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lián)系我們。
前幾日,演員黃磊在微博記錄小女兒多妹的成趣事,說多妹玩滑板車摔了一跤,她忍著眼淚沒有掉下來,黃磊就表揚她真勇敢。
然后多妹很得意地跟黃磊描述她的心理歷程:“我特別疼,可我想著如果我哭,就會耽誤我玩的時間,所以我就使勁忍使勁憋,把眼淚又憋回我腦子里去了?!?/p>
黃磊用三個哭笑不得的表情,來表達他的心情,我們都知道黃磊一直堅持用愛來養(yǎng)育孩子,相信多妹真的是如她所說,只是不愿意用哭來耽誤玩的時間。
但是,我們知道更多的孩子,眼淚就要流出來的時候,卻不得不憋回去,原因是父母不讓哭,父母認為哭不是好孩子的應該有的行為。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忍受孩子的各種折騰,但是卻難以接受孩子動不動就哭,脾氣暴躁的父母,甚至以此為理由打罵孩子,導致孩子哭得更厲害。
但其實,哭是孩子表達情感和體驗的一種方式,嬰兒時期的孩子,通過哭讓父母知道他們的需求,比如需要換尿布、喂奶了等等。
漸漸長大的孩子,雖然可以通過語言向父母表達需求,但是哭仍然是孩子的一項權(quán)利,他們可以通過哭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委屈和不滿等情緒。
父母允許孩子哭,就是允許孩子釋放情緒,給孩子自我療愈的時間和空間,才會讓孩子的情緒發(fā)展更加健康,養(yǎng)出更開朗樂觀的孩子來。
不讓孩子哭,孩子更委屈
演員楊爍帶著7歲的兒子楊雨辰參加節(jié)目,剛下車就因為楊雨辰走路慢吞吞,被楊爍嚴厲地斥責,導致楊雨辰戰(zhàn)戰(zhàn)兢兢,嚇得一句話都不敢多說。
后來楊爍的小女兒也參與到節(jié)目中,楊爍讓兒子在家?guī)妹猛?,自己出去做任務,結(jié)果妹妹根本不聽哥哥的話,時刻跟哥哥對著干。
楊雨辰怕完不成爸爸交代的任務,又說服不了妹妹,委屈地哭了起來,一邊哭還一邊控訴:“沒有你這樣當妹妹的?!?/p>
可是,在兄妹倆找楊爍評理的時候,楊爍卻不問青紅皂白,直接質(zhì)問兒子說:“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男的,你這么愛哭?”
本來就一肚子委屈的楊雨辰,被爸爸這么一訓,內(nèi)心更加委屈了,直接嚎啕大哭,楊爍這時候不僅不讓楊雨辰繼續(xù)哭,反倒對兒子說:“再笑一個我看看!”
任誰正在大哭的時候,也笑不出來吧,但是一直懼怕爸爸的楊雨辰,卻真的擠出了一個笑臉給爸爸看,哪怕眼淚流了一臉。
多少中國式父母跟楊爍一樣啊,都會認為哭是很丟臉的事情,他們不允許孩子哭,更不會容忍孩子哭到停不下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哭泣是一種感染力非常強的情緒。當孩子哭泣的時候,這種情緒能量會吸引并控制住父母。
當父母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煩躁的時候,就會希望馬上把這個聲音制止住,如果孩子不??蘧透訜┰辏_始朝孩子怒吼、打孩子屁股等,逐步喪失理智。
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時刻警醒自己,不讓孩子哭是錯誤的行為,允許孩子在適當?shù)姆秶鷥?nèi)哭一哭,才是讓孩子身心健康的做法。
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哭
有心理學專家表示,哭的行為是一種結(jié)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jié)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心里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
我們現(xiàn)在知道,應該平靜接受孩子哭的行為,但是并不意味著,任由孩子想怎么哭就怎么哭,而是要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哭得更坦然。
- 首先排除孩子身體是否受到傷害
就像黃磊的小女兒多妹描述的一樣,她其實摔得很疼了,她的潛意識告訴她應該哭,用哭來表達她的疼痛,但是大腦指揮她不要哭,所以她才能控制住自己。
當然很多孩子就如我兒子一樣,手指頭被劃破了一點皮,都能舉著手指哭好一陣兒,一邊哭還一邊擔心自己會不會流很多血。
但父母應該注意,一旦孩子突然間大哭起來,一定要先查看孩子的身體是否受到傷害,比如摔到胳膊或者腿了,磕到門牙了之類。
如果發(fā)生流血的情況很好判斷,就怕有些疼痛表面看不出來,父母一定要詢問孩子哪里疼,好判斷哪里受傷了,方便及時就醫(yī)。
千萬不要孩子一哭就呵斥孩子,讓孩子不敢說到底哪里疼痛,要是因此延誤造成孩子身體更大的傷害,那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了。
-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安靜等待
兒童心理學專家指出,哭泣是愈合感情創(chuàng)傷的必要過程。有父母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感到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支持和關心。
閨蜜小敏的女兒樂樂,去年剛上幼兒園時,每天早晨臨出門前哭一場,到了教室門口還要哭一場,小敏總是很耐心抱著樂樂,讓樂樂慢慢地哭。
眼淚鼻涕一起下來的時候,小敏小心地幫樂樂擦掉,樂樂從周一哭了近半個小時,到周五的時候,只哭了幾分鐘就進了教室。
孩子在進入陌生的環(huán)境,或者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容易用哭泣來表達內(nèi)心的不安,父母需要及時安慰擁抱孩子,讓孩子安心地發(fā)泄負面情緒。
當孩子通過哭把煩惱和委屈都發(fā)泄出來,才能用更積極地態(tài)度面對未來,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哭的時候粗暴地打斷,因為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出口。
- 等孩子情緒平穩(wěn)后,父母要及時安慰
演員胡可曾在微博記錄大兒子安吉彈鋼琴時,因為狀態(tài)不好導致彈不好而哭的時候,胡可有點擔心當天的練習可能完不成了。
但是安吉很快抹著眼淚說:“我今天一定要彈好!”胡可說她都安吉感動了,稱贊安吉小小的身體里蘊藏著倔強的力量。
胡可不僅沒有阻止安吉哭,還在安吉情緒恢復后,對他進行安慰和鼓勵,會讓安吉以后更懂得如何控制情緒,減少哭的次數(shù)。
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抱著他,更要在孩子情緒穩(wěn)定以后,跟孩子聊一聊剛才為什么會哭,讓孩子說出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啟發(fā)孩子學會認知自己的情緒。
無論是委屈還是生氣,或者傷心還是羞愧,父母都不要嘲笑孩子,而是肯定孩子有哭的權(quán)利,讓孩子放心地想哭就能哭得出來。
- 不讓孩子哭,后果很嚴重
教育家斯賓塞說,受委屈的孩子,很少會反省自己有什么過錯,因為憤怒和不平占據(jù)了他的心靈。
讓孩子把委屈發(fā)泄出來,哭就是最好的方式,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讓情緒流動”,當孩子通過哭把負面情緒轉(zhuǎn)移出去,心情才會更輕松。
父母如果長期壓抑孩子,不讓孩子哭一哭,就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被接納的感受,同時產(chǎn)生父母并不愛我的消極情緒。
有網(wǎng)友講述6歲時,因為夜里做噩夢哭醒后,原本以為能夠得到父母的安慰,看到的卻是打著哈欠的爸爸和臉上帶著憤怒的媽媽。
媽媽大聲責怪他說:“大半夜的,哭什么哭,停下來!”受到驚嚇的他根本停不下來,抖著肩膀繼續(xù)抽泣,媽媽卻說:“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
他真的不敢再哭,只能在被窩里蒙著頭小聲哭了一夜,后來父母經(jīng)常拿這件事取笑他,他就成為別人眼中的膽小鬼。
自此以后,懦弱成為他的代名詞,自卑深藏在心中,即使長大以后也很少哭,但是父母不允許他哭,給他帶來的傷害卻是一輩子的。
有心理學家研究證實,如果一個人幼年時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愛)沒有得到滿足,他自我的一部分就會永遠“卡”在那個地方,并在未來的人生中不斷地尋求補償。
哭就是孩子表達內(nèi)心情緒,并向父母尋求愛與安全感的途徑,而父母不允許孩子哭,就是切斷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結(jié)。
允許孩子哭,讓孩子想哭就能暢快地哭一哭,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和最深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