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娃聲淚俱下控訴爸爸,“你自己整天玩手機,卻天天讓我學習”
在滿分10分的前提下,大部分2分的家長想要養(yǎng)育出10分的孩子,然而2分的家長大概率只會養(yǎng)出2分的孩子,這才是現(xiàn)實。因為一般情況下,家長和孩子的分數(shù)是相同的。
前幾天刷到一個視頻,視頻的主人公是一個5歲的萌娃,一邊哭,一邊瘋狂吐槽自己的爸爸:
全家就你不學習,還玩手機,天天你都讓我們學習,就你沒學習,媽媽都在那么認真地看書。
你自己有學過嗎?367的加減乘法口訣表,你都不會你還讓我讀這么難的。
就你會在家里那么早睡覺,還晚起。
你還老玩你手機上的游戲,你的手機沒收,不許再玩了。
萌娃的吐槽有理有據(jù),視頻下方的評論也出現(xiàn)了不少抱怨自己父母的事例,與萌娃的遭遇大致相似。
這讓人不禁疑惑,為什么父母自己不上進,卻要求孩子上進呢?
1
要求孩子上進是為了
彌補少時的遺憾?
為什么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努力上進?我想在此分享以下一些案例。
知乎上一個爸爸表示,雖然自己沒有讀過研究生,但是只要孩子能讀得進去,他會供孩子到底。
孩子的媽媽是一生怕水,但還是希望孩子能學會游泳。
再者,這個爸爸從小就沒有上過早教班,但他現(xiàn)在會帶孩子去上樂高積木課。
因為他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厲害,少走彎路。”但同時,他也說到曾經(jīng)自己的父母也要求過自己上進。
而諷刺的是,現(xiàn)在的自己并沒有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樣上進,終究是一事無成,住的房子也仍然是父母留給自己的。
另一個媽媽則表示:自己希望孩子上進,首先是出于愛孩子的心理。因為當孩子優(yōu)秀的時候,他們就能從生活、社會上得到更多的收獲。
當然,她也表示希望孩子上進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面子問題,畢竟孩子優(yōu)秀,作為父母是很驕傲的。
從這兩位家長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希望孩子可以上進,理由無非是:
1.彌補自己少時的遺憾,因為當時的自己想要做到這些,但是最終卻沒有實現(xiàn),所以將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2.為了孩子將來就業(yè)時,能擁有更多的選擇權,不被迫生存或違背初心。
3.期望孩子不步入自己的后塵,能帶領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然,不管理由是什么,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一份“為你好”的心。
那為什么家長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孩子卻不聽呢?有的還像片頭的5歲萌娃一樣選擇反抗。甚至有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在長大后,還會漸漸活成自己不上進的父母的樣子。
其實這個關鍵點在于家長自身。
2
比起說大道理
不如做孩子的充電寶
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父母的教育是孩子的起跑線。其實孩子的起跑線應該是父母本身。
現(xiàn)在有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報早教班,那架勢恨不得將孩子醒著的時間全部都用來學習。那效果如何呢?
實際上收效甚微,因為對孩子而言,最好的早教老師其實是父母,而最好的早教場所是家庭。
家長要先轉變自己的觀念,家長自己認真學習一下《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等專業(yè)的育兒書籍,比送孩子去一大堆早教班,可能來得效果更好。
畢竟每天24小時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是主要養(yǎng)育者,主要養(yǎng)育者了解孩子各個發(fā)展階段的特點,才能“對癥下藥”去支持和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也會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獲得更好的早期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意識和觀念等,而這些都是早教機構無法給予孩子的。
因為教育的本質其實是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要知道當孩子在吐槽或者抱怨讀書太辛苦、太累時,他們的潛臺詞其實是這樣的:
為什么大人可以玩手機、看電視,只有我這么辛苦?
為什么你們只對我有這么多要求?
所以比起和孩子說大道理,不如做好孩子的充電寶。
有個網(wǎng)友就分享了自己和爸爸的事例,來向我們很好地展示父母做好孩子充電寶的重要性。
因為她中考時差1.5分沒考上對口的重點初中,之后還懈怠了兩個月,導致了月考時數(shù)學差點沒及格。因此,老師找了她爸爸談話,希望能督促她提升數(shù)學成績。
而當時她家離學校很遠,補課也不現(xiàn)實。所以要想提升數(shù)學成績,只能自己擠時間。于是,她爸爸就和她商量:“要不我們每天早上5點起床?比別人多學40分鐘?”
她同意了。接下來她爸爸說了以下這段話:
她考慮過后,也同意了。
但是從此之后,不僅她早起,她爸爸也是如此,甚至還會比女兒起得更早。因為這樣可以叫女兒起床等。
中間她爸爸還會睡個回籠覺,但是到點就會起來給女兒做好早飯,等女兒6點晨習結束就能開始吃早飯。
就這樣一起堅持了三年。從初一下半學期開始,她的數(shù)學就已經(jīng)能考到120分左右,之后更是一往直前,保持在年級前五名內(nèi)。最后還以全年級第二的成績考入了全市最好的重點高中。
之后她也一直保持著早起和學習的好習慣。
這個爸爸在要求孩子上進的同時,自己也付出了相應的努力。
在我們要求孩子上進的時候,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們是否做好了孩子背后支持者的角色?是否也在努力呢?
3
育兒先育己
重視父母的榜樣作用
知乎上有個帖子是“有哪些父母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的事”,總結了一下帖子下網(wǎng)友的經(jīng)歷,大致有這些是最常見的:
讓孩子必須九點以前睡著,而自己卻每天十二點才睡覺。
和孩子說一天只能吃一根冰棍,可自己卻經(jīng)常連著吃兩根。
不讓孩子玩手機,而自己每天見縫插針地玩。
要求孩子每天要按照計劃完成學習任務,然而自己卻做不到,并且理由還不重樣。
讓孩子學習要認真,結果自己在工作的時候常常開小差。
不讓孩子說臟話,但是自己卻控制不住自己。
讓孩子寫作業(yè)時要集中注意力,結果自己在一旁卻把手機或者電視的聲音放得很大聲。
看到這些場景,是否覺得很熟悉?
有多少父母是這么做的?一邊數(shù)落著孩子的問題,而另一邊自己卻犯著同樣的錯誤。一邊要求著孩子上進,可另一邊卻自我放棄。這難道不是父母的問題嗎?
如果真想讓孩子上進,父母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育兒先育己,并不是一句空話。
有一個用戶就在網(wǎng)絡上分享了自己育兒先育己的經(jīng)歷。
在暑假的時候,她的孩子沒作業(yè),但是被這個媽媽要求讀英語、練字、做數(shù)學題和學拼音。結果寫了幾天,孩子就開始抗議了。
這時,這個媽媽就給孩子看了她自己每天讀的英語、練的字以及讀書筆記。孩子就一句話沒說,立馬回屋繼續(xù)寫數(shù)學題了。
這就跟前段時間,成都的小男孩無意中看到媽媽的英語筆記而慚愧痛哭,并說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是一樣的。
這才是父母期望孩子上進的正確打開方式。自己是什么樣的,孩子就會是什么樣的,父母要重視言傳身教。
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為人孩子,同樣都需要學習和成長。
不要以“我是大人”來搪塞孩子,育兒前,請先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