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董宇輝在直播間里,罕見地談到了自己的父親:
“考上大學(xué)那會,我爸送我去學(xué)校。
他扛著大袋子,里頭裝著被子和褥子。
送到校門口那會,他三步一回頭、五步一回頭地告別,直到消失在人群中。
看著我爸,我一扭頭,就忍不住了。
小時候讀不懂朱自清的《背影》,長大后才懂。”
一番真情剖白,戳中了很多網(wǎng)友淚點(diǎn)。
很多人都在評論區(qū)里留言,說自己也是在長大后的某個瞬間,讀懂了父母的不易。
作為朱自清的代表作,《背影》塑造了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父親形象。
他歷經(jīng)滄桑,在被單位“開除”后,還要為養(yǎng)家糊口,四處奔波;
他思想老舊,因?yàn)椴粫f漂亮話,所以被兒子嫌棄“迂”;
但他也很愛兒子,那個艱難地翻過月臺、又艱難地爬下來的背影,近百年來,不知觸動過多少人的內(nèi)心。
季羨林曾說:
《背影》表現(xiàn)了三綱之一中父子這一綱的真精神。
在朱自清先生逝世74周年之際,我想和你再聊聊《背影》。
聊聊文章背后的斗爭與和解、靠近與逃離,聊聊這段讓無數(shù)中國式家庭照見自己的、擰巴又溫暖的父子情。
觀念不同,是親子矛盾的根源
很多人都不知道,《背影》里的故事,朱自清足足推遲了8年,才寫下來。
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此之前,朱自清和父親朱鴻均,一直有著不小的矛盾。
關(guān)于這點(diǎn),朱自清在文章開頭,也有所提及: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我從北京到徐州……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span>
彼時,朱家家道中落。
而造成這一切的源頭,正在于朱鴻均。
那是在1917年,朱鴻均不顧兒子朱自清反對,偷偷納了一名姨太太。
這事被另一房姨太太知道后,鬧得滿城風(fēng)雨,連朱鴻均曾經(jīng)挪用公款的事,都被抖了出來。
很快,朱鴻均就被單位革職了。
知道了朱鴻均的所作所為,朱家祖母氣不打一處來,沒多久,就含恨而終。
朱自清對父親的不滿,也就此埋下了種子。
3年后,朱自清大學(xué)畢業(yè),來到揚(yáng)州任教。
剛開始,他總會拿出一半的薪水,給父親養(yǎng)老。
沒想到朱鴻均并不滿足,他利用和校長的私交,把朱自清的薪水都拿走了。
這讓朱自清氣憤不已:自己本就有妻子兒女要養(yǎng)活,沒有薪水,日子還怎么過?
為此,朱自清沒少和父親談判,希望他不要拿自己的錢。
可在朱鴻均看來,“父為子綱”,兒子把錢給父親,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
幾次溝通無果,朱自清憤而離開了故地,也斷了和父親的聯(lián)系。
這也是《背影》里,朱自清說自己兩年沒見父親的原因。
觀念不同的父子倆,就這么因?yàn)榻疱X問題分道揚(yáng)鑣,讓人唏噓不已。
作為看客,我無意用現(xiàn)代的眼光,去評判孰是孰非。
畢竟,在那個新舊觀念激烈撞擊的年代,朱鴻均和朱自清,都是時代造就下,千萬父子的縮影。
父親信奉的“父為子綱”,在兒子看來,是舊社會的糟粕;
但兒子追求的“家庭民主”、“平等自由”,在父親看來,又何嘗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觀念不同,是造成代溝的根源。
就像《悲慘世界》里說的:
“孩子和父母,如同樹木分叉,雖不離同一個樹干,卻越長相距越遠(yuǎn)。”
或許,對于每一個父母子女來說,在人生的某個岔路口上漸行漸遠(yuǎn),是時代更迭的必然,也是親子關(guān)系的宿命。
父母的求和,往往不動聲色
1925年,朱自清繼續(xù)北上,來到清華大學(xué)任教。
可他剛到清華不久,就收到了父親的一封信。
信里只有寥寥幾行字,大意是:
“我身體平安,只有肩膀痛得厲害,無論拿筷子還是拿筆,都很不方便,估計我離死期不遠(yuǎn)了?!?/span>
看完父親的話,朱自清心中一顫。
他很快猜到了父親在文字背后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在自己臨終前,回家去看看。
將死之人的請求,往往最令人心酸。
朱自清這才想起,自己已經(jīng)很久沒有回老家了。
想起父親往日對自己的好,朱自清不禁淚滿眼眶。
他的思緒飄回剛上大學(xué)那天,父親為自己送行。
其實(shí)父親本可以不送他的,因?yàn)楸藭r父親正忙著找工作,還因?yàn)橥等⑿℃氖?,和朱自清鬧過不愉快。
可臨出發(fā)前,父親還是不放心,打算親自送兒子一程。
無論朱自清怎么勸他,他都堅持著擺擺手說:“不要緊?!?/span>
于是,父子倆便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一起去了車站。
一路上,父親既要照看行李,又和腳夫講價錢。
可朱自清卻嫌父親說話不漂亮,總想著插嘴。
看到父親囑托茶房好好照應(yīng)自己,朱自清心里還嘀咕:
“他們只認(rèn)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jì)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
少年的心氣兒,一覽無余。
或許每個初出茅廬的孩子,都有過和少年朱自清一樣的時刻吧。
嫌棄父母的笨拙,嘲笑他們的土氣,覺得他們沒事總愛瞎操心。
我們太過著急地,想向世界證明自己,卻忘了琢磨,父母每個舉動后的良苦用心。
作家劉娜曾說:
“渴望擺脫父親限制和窠臼的孩子,總想竭力證明與父親的不同。
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走再遠(yuǎn)的路,也無法逃出父親的注目。”
父親替孩子打點(diǎn)好生活的瑣碎,是為了保護(hù)孩子,少為雞毛蒜皮的事磨平了棱角;
父親不顧與孩子的嫌隙,放低姿態(tài)、表達(dá)關(guān)心,是他們想跨過代溝,離孩子更近一點(diǎn)。
年少不知嚴(yán)父意,長大才懂情深重。
原來,那些浸潤細(xì)枝末節(jié)中的柔軟,都是父母最深沉的愛。
讀懂父母的時候,我們就長大了
《背影》的高光時刻,莫過于父親替朱自清買橘子的橋段。
老邁的父親,吃力地攀上柵欄、翻過月臺,小心翼翼地把買到的橘子,抱在懷里。
看著父親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或許在這時候,他才真正感受到,父親在艱難的生活里,輾轉(zhuǎn)騰挪的真相。
在朱自清印象中,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dú)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而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是盡自己所能,供他們上最好的私塾,請最好的老師。
可隨著家境的衰落,父親的晚景,也“逐漸頹唐”。
即使如此,他仍想著為兒子做點(diǎn)什么,盡盡心意。
如此舐犢情深,讓人心酸又感動。
看過一句話:“有人一生都在原地等你,你可以不費(fèi)力氣地從他身上獲取愛,這些人,就是父母?!?/span>
無論年歲如何變遷,父母給過的溫暖,總能滋養(yǎng)我們漫長的余生。
自車站一別后,朱自清上學(xué)、畢業(yè)、工作。
因?yàn)楹透赣H的矛盾越來越大,朱自清工作的地方,也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遠(yuǎn)。
可當(dāng)他自己有了兒女,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育孩子時,也同樣手足無措。
兒子兩歲半的樣子,朱自清被他的哭聲吵得心煩意亂,把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頓”;
女兒才過了周歲,因?yàn)槔侠p著母親的緣故,朱自清也把她緊緊地按在墻角,把孩子嚇到生了幾天的病。
朱自清曾自責(zé),自己“是一個不成材的父親”。
少年的棱角,漸漸被生活的柴米油鹽,磨得粗鈍。
直到把父母走過的路重走一遍,他才真正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所以,在收到父親那封告病的信后,朱自清百感交集,寫下了《背影》。
家鄉(xiāng)的老父,逐字逐句看完這篇文章,也涕淚縱橫。
有人說,幾代人的輪回,如同一根隱藏的線,草灰蛇線,伏脈千里。
我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帶著父母曾經(jīng)的樣子。
那些和父母的齟齬與傷害,嫌棄和逃離,在一去經(jīng)年的某個瞬間想起,突然就多了一份理解,一份觸動。
這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
很多觀念的分歧,也是時代烙印的暗傷。
學(xué)會原諒父母的不完美,其實(shí)也是在原諒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就像《原生家庭》說的:
“當(dāng)你真正地放棄斗爭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也會順利起來?!?/span>
子女最大的成熟,就是在讀懂父母后,與他們的平凡,達(dá)成和解。
《背影》完成后,朱自清與父親的關(guān)系,逐漸破冰。
朱鴻鈞晚年還曾寫信給朱自清,讓他努力工作,不要太牽掛老家。
而朱自清對兒女的態(tài)度,也有所緩和。
他不再要求孩子成為所謂的“乖孩子”,也不會用自己的經(jīng)驗(yàn),去指導(dǎo)兒女的人生。
在一篇文章里,他寫道:
“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說不上高的遠(yuǎn)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是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霉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
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
言語之中,已是洞明后的釋然。
羅大佑曾經(jīng)在歌中唱道:
我的家庭,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
那是后來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xiàn)在眼淚歸去的方向。
或許,只有當(dāng)我們見過更廣闊的天地,擁有更強(qiáng)大的能量,才能設(shè)身處地,去理解父母的過去,原諒他們的局限。
其實(shí),父母和子女之間,所有的沖突與和解,都是因?yàn)閻邸?/span>
只愿回過頭來,我們還有時間,去讀懂他們蒼老的背影,讀懂他們沉默的牽掛;
也愿漫漫余生,我們能帶著父母給予的溫暖和力量,珍惜有家、有愛的每一天。
點(diǎn)個【在看】,與君共勉!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圖片 | 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