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古國最早記載于先秦典籍列子之中,書中記述了黃帝夢游華胥國的故事,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國度華胥國。華胥國相傳為伏羲母族華胥氏所建,是中華遠古時期最古老的古國之一。
結合古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可以認為華胥氏是燧人氏之一支,最早可能居住于山東泗水地區(qū),后遷徙至四川閬中一帶。再后來北越秦嶺到達現(xiàn)在的陜西藍田地區(qū),并繼續(xù)向西發(fā)展進入甘肅以天水為中心的隴東,偉大的伏羲就誕生于此。
伏羲出生于天水,并在天水卦臺山觀天法地,畫八卦作易經(jīng),創(chuàng)建了中國最早的哲學體系,開啟了中華文明大道之源。伏羲率領華胥氏統(tǒng)一甘肅東部和東南部地區(qū)之后,順著渭河東下返回關中平原,以現(xiàn)在的寶雞為都。后來統(tǒng)一關中大地之后,華胥氏又遷回祖地,也就是現(xiàn)在的華胥故里,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zhèn)。
后來伏羲東出潼關,征服了中原地區(qū)的各個氏族部落,統(tǒng)一華夏定都宛丘,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朝,被后世尊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除了一部分隨伏羲東征遷入中原外,伏羲母族華胥氏還有一部分留在甘肅和陜西地區(qū),并且一直是西北地區(qū)非常有影響力的地區(qū)勢力之一。
結合現(xiàn)代考古成果來看,早期華胥氏可能距今八千多年,這一時間也是華胥古國誕生的時間。華胥古國初始為燧人氏時代的方國之一,并且一直延續(xù)到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炎黃時期。華胥古國可能存在了三千多年,伏羲皇朝被神農(nóng)氏炎帝滅亡之后,華胥古國也逐漸衰落,其統(tǒng)治中心有可能西遷到河湟地區(qū),也就是說黃帝夢游的華胥國可能在現(xiàn)在的蘭州西寧一帶。
現(xiàn)有古籍資料沒有任何關于華胥古國衰亡的記載,對其衰亡的原因、時間和過程一無所知,但華胥古國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之深則顯而易見。華山之華、中華之華、華夏之華都有可能出自華胥氏、華胥國。著名的大地灣文化和半坡文化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的源頭之一,它們有可能都是華胥氏所創(chuàng)造。華胥氏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不只是由于她是伏羲的母族,更因為她對中華文明的偉大貢獻。
當然,距今七八千年之久的華胥氏離我們太過遙遠,全國許多地方都流傳著華胥氏和伏羲女媧的傳說。比如山東魯西南的菏澤、濟寧一帶,就被有些專家認定為伏羲的出生地和華胥古國的所在地。但認可度最高的還是華胥古國在陜西藍田,現(xiàn)在的藍田有華胥鎮(zhèn)、華胥陵等眾多與之相關的遠古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