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一首懷鄉(xiāng)詩。
對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直沒有定論。筆者比較傾向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晚年的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汴京途經(jīng)瓜洲時所作。
詩人之所以離開鐘山,離開京口,離開瓜州,是為了有一天“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是為了功成名就之后,明月皎皎,照著詩人榮歸故里。詩人不僅愛家鄉(xiāng),愛江南,更愛國家。他試圖通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富強(qiáng),從而使得江南更美,京口瓜洲更美,鐘山家鄉(xiāng)更美。有國才有家,離家赴京主持變法不是不愛家,相反是為了更好的愛家。
京口和瓜洲,一水之間,能迅捷抵達(dá)彼岸;回望鐘山家的方向,只是隔了數(shù)重山。這是寫“思鄉(xiāng)之情”。鐘山、京口、瓜洲,這些熟悉的地名,將敘述的空間拉長,將敘述的視角延展,便于從“小我”的境界上升到“大我”的境界中去。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隨父王益,定居江寧?!耙凰g”,言離家之迅捷,離家之不舍?!爸桓簟?,言距離之近,而歸家不得。納蘭容若“山一程,水一程”漂泊異鄉(xiāng)、夢回家園的敘述方式想必正是脫胎于此。泊船瓜州之際,回首鐘山之時,對于家鄉(xiāng)的深情,油然而生。
和煦的春風(fēng),又吹綠了江南的一草一木;皎潔的明月,何時才能照我返還家鄉(xiāng)呢。這是寫“變法之無畏”。整首詩最絕妙之處在于一個“綠”字,這個“綠”,不僅僅吹綠了我們看得見的江南草木,更吹開了我們看不見的變法宏圖。“春風(fēng)”代表著生命力,也代表著變法改革?!懊髟隆?,代表著美好,也代表著人格的高潔。一個“還”字,點(diǎn)題,又回到了思鄉(xiāng)的主旨上。
整首詩,充滿生機(jī),充滿活力,充滿希望,充滿無畏,是深情與夢想兼具的絕妙好詩。春天到了,希望大家早立志,早圓夢,不負(fù)春光,砥礪前行。
文:嚴(yán)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