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仲,隰朋①從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蹦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③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④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⑤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⑥與老馬、老蟻,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①管仲、隰(xí)朋: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國:古國名。
③得:找到。
④仞:周制八尺,漢制七尺,合今天約160cm左右。
⑤而:并列連詞,和。
⑥師:學習。
【評析】
人是自然之子,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疏離了自然,變得功利和近視。
所有的一切在成年人看來,都是就是這樣,不過如此。世界是如此平淡,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毫無新意。
反而是那些孩子,總是用好奇的眼睛打量這個世界,常常會問為什么這樣,為什么那樣?大人往往感到可笑,或者感到不厭其煩。其實,發(fā)現(xiàn)、發(fā)明往往就是從這里產(chǎn)生的,人類的童年時代,其實和哲學最為接近,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準哲學家。
生活是如此平淡,但平淡的表面下,隱藏著無數(shù)不為人所知曉的規(guī)律,所以人們常說處處留心皆學問。
豐子愷先生說,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自然界的動物、植物他們能生存到今天,自有獨特的生存方式和能力。甚至無生命的東西,也是人類學習的老師。
人們就是在不斷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一步步變得強大起來的。老馬識途的故事,就是教育人以自然為師,擁有生存的智慧。而從蟻穴下發(fā)掘出水,恐怕好多人都不知道。學習本身就是生存的重要內(nèi)容。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當成自然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如果一意孤行,不顧自然的承載能力,破壞生物圈的平衡,勢必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也是保護環(huán)境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