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美國家長和中國家長時常要面對的問題,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比如,一個典型的中美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
“我的孩子很聰明,玩什么游戲都能贏過其他的小朋友,記那些漫威英雄名字也記得滾瓜爛熟,但不知道為什么一到學校就變了個人一樣。讀不懂課文,記不住單詞,成績也不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對學習本質(zhì)的理解上,中美家長并沒有什么不同。一個雙方都普遍存在的誤解是,學習成績是和智商水平成線性關(guān)系的,或者對中國家長來說,是和智商+努力成線性關(guān)系的,也許再加上一點從“別人家孩子”那里學來的“學習方法”。如果孩子聰明,且努力嘗試,那么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但“學習成績=智商+努力+方法”,這個被家長奉為黃金定律的等式真的成立嗎?
智商本來就是一個很模糊不好定義的概念。有的學者認為是一種綜合能力,稱之為g能力,如果g值高的話,在各方面呈現(xiàn)出來的表現(xiàn)都不會差,一種整體聰明感。有的學者認為,智商分為不同的方面,人可以在語言方面智商很高,語言表達能力極佳,但是在抽象思維方面較差,表現(xiàn)為一串數(shù)字找規(guī)律永遠找不出來,無法理解雞兔同籠到底怎么列方程求解,等等。還有其他很多的理論在這里不做贅述。但為了讓智商測試跟學力水平測驗聯(lián)系更緊密,目前應(yīng)用最廣泛的智商測試采用了后一種理論,并制定出了韋氏智商量表。把智商分為:
語言推理能力 (理解詞語之間的語義邏輯關(guān)系,能表述曾經(jīng)學到過的知識)
空間推理能力 (具有空間想象力,能參照圖案用碎塊組成圖形;有抽象思考能力,可以找出圖形或數(shù)字間的規(guī)律)
短期記憶力及工作記憶力 (能暫時的記住一些信息,并能對這些信息進行簡單處理)
信息處理速度 (能不能對聽到,看到的信息迅速作出反應(yīng)和分析)
這樣看來,聰明其實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就一開始的例子來說,游戲打得好可能只是因為反應(yīng)速度快,漫威英雄記得熟,可能因為短期記憶力好,但更可能是因為更刻意的去多次回憶和練習。但那些課堂需要的其他能力,尤其是空間推理能力及語言推理能力差的話,很難在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些科目上有優(yōu)秀的成績。
這幾方面的能力中,有的會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比如反應(yīng)速度,和記憶力。另外的則會比較隱蔽,畢竟不是每個家長都沒事就給孩子做益智題目的。所以對大部分兒童,尤其是5-12歲區(qū)間的兒童,所表現(xiàn)出來的“聰明”只是智力某個方面的“小聰明”。而對于只是“小聰明”的兒童來說,父母的不斷暗示“你很聰明的,你就是不努力不用心”實際上會起到反作用。
首先,“小聰明”的兒童,可能由于抽象思維的短板,在數(shù)學課上表現(xiàn)不佳。而此刻不去著意訓練抽象思維,而是強調(diào),你很聰明,你一努力就學得會,對兒童來說是一種誤導,會造成困惑和愧疚。“我很聰明的,我不應(yīng)該學不會,如果我學不會,說明我既不聰明也不努力,爸爸媽媽會不再喜歡我了”。暗示孩子“聰明”會造成兒童對犯錯誤或者失敗的恐懼,而犯錯和失敗卻正是學習中必須要經(jīng)歷的過程。
長期有懼怕犯錯思維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有一種“我可以做到,但我就是不想努力做”的心態(tài),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努力了也沒做到所帶來的失望和尷尬。另外,反應(yīng)速度不快,但在智力的其他方面存在優(yōu)勢的兒童,雖然稍顯木訥,但在學校成績會不錯。如果家長有“看那個xxx,平時呆呆的還不如你聰明,學習都比你好”的評價,會更加強化兒童的羞愧感,增添無效的壓力。
對家長來說,真正了解智力,了解什么是聰明,了解自己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才能給予正確的教育和指導。
有的家長要說了,不不不,我的孩子是真的聰明,在這四個方面都很優(yōu)秀,不僅反應(yīng)快記性好,還能說會道,還會搭樂高。為什么還是成績不好呢?
在測試中,除了安排智商測試,我們還會進行Achievement Test(成就測試)。智商測的是Ability(能力),而成就測試則衡量“認知能力”能不能被正常轉(zhuǎn)化為“成就”,也就是我們說的考試成績。
成就測試包含數(shù)學,閱讀和寫作三個方面。主要是測量來訪者的成績與同等年齡的其他兒童/青少年對比是什么水平。如果智力測試正常,但在某一方面,成績遠遠小于同齡人平均水平,則懷疑學習障礙的可能。常見的學習障礙有三個方面:
閱讀障礙(Dyslexia),也是最常見的學習障礙。
先聲明:小時候愛看書,長大了看專業(yè)書看不進去,不叫閱讀障礙!
閱讀障礙是有生理原因的,因為腦神經(jīng)層面的異常,患者在閱讀方面有著明顯的缺陷,表現(xiàn)可能有分不清鏡面字母(b和d,p和q),不能逐字閱讀(感覺字在跳躍,或者浮動),對文字結(jié)構(gòu)理解弱于常人 (看不出張是由弓,長組成的),不能整體閱讀詞語,(讀“張”字,可能會只讀一部分“弓”)
數(shù)學障礙
同樣是由于神經(jīng)發(fā)育的原因,對數(shù)字的理解遠弱于同齡人。比如無法把數(shù)字符號7和數(shù)目七個聯(lián)系起來。
書寫障礙
即使是經(jīng)過練習,也不能記住如何拼寫單詞或者寫中文字。雖然語言上可以有條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但不能用邏輯通順的句子寫出來。
學習障礙的診斷標準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學齡前就有明顯的信號。比如在拼音或字母階段,就出現(xiàn)長期分不清b d的情況,或者對押韻的兒歌沒有任何敏感性(一般兒童會先記住韻腳,或者押韻的部分,而學習障礙的兒童沒有這種現(xiàn)象),或者對數(shù)量沒有概念(比如小孩有時會相互吹牛,我有一百個糖,我有一千個糖,但數(shù)學障礙的兒童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千比一百大)
中國和美國在對學習障礙的處理上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在中國,學習障礙會粗暴的歸于笨,不好好學,然后由家長老師強行逼迫著去花更多的時間去彌補。一部分人可能通過更多的努力做出了一定的進步,而更多人卻因為不被理解而對學習產(chǎn)生抵觸,焦慮,從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在美國,常被詬病的一點是對學習障礙的診斷太過于寬松。相信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遇到學習上的困難,覺得數(shù)學學不會,或者閱讀太難等。而美國的診斷往往不顧這種困難是暫時性的,還是生理性的,只要來訪者說,我從小就這樣,我多么多么不容易,然后在測驗中得一個很低的分數(shù),就可以拿到一個“學習障礙”的診斷從而可以免修一些課程。
資源緊缺,競爭激烈的中國,和自由無極限的美國,都不能說是處理學習障礙問題上的好的例子。
對學習障礙,最重要的兩點是理解與鼓勵主觀能動性。中國只做到了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笨鳥先飛,只要你肯努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美國只做到了理解,“你考不好不是你的錯,是教育系統(tǒng)的錯,是政府的錯,你什么也不需要改變 be proud of yourself!”
這兩個極端我統(tǒng)稱為甩鍋療法,不是把責任甩給孩子本身,就是把責任甩給教育系統(tǒng)。家長作為最直接的教育者,應(yīng)該同學校老師,一起承擔起教育責任,用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解決問題。
我相信在這兩個極端中有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國內(nèi)的父母和教育者,在鼓勵孩子努力尋求進步的同時,也要調(diào)整自己的期望值,關(guān)注兒童的壓力和情緒水平,更要給予永遠不嫌多的理解和愛。很多研究都證明,學習障礙患者,因為認知水平(智商)并沒有缺陷,是可以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來達到同齡人的成績水平的。對于閱讀障礙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錄制有聲書的辦法進行幫助,或者把長的閱讀材料總結(jié)成幾段中心論點,與孩子進行對話討論。針對數(shù)學障礙,許多學習網(wǎng)站比如Khan Academy都有動畫講解數(shù)學運算的視頻,更能激發(fā)兒童學習的興趣。而在親子互動中多加入數(shù)學游戲,也是減少兒童對數(shù)學的抵觸情緒的好方法。
學習成績并不是簡單的智力+努力+方法,背后還有更多值得考慮的因素。智力因素和學習障礙先說到這里。但是,真正有學習障礙的,畢竟只有一小部分人,那么其他智力沒問題,也沒有學習障礙,但也還是成績不好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