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華小詩庫”的王恒屹三歲就認識3000多個漢字,4歲就能熟背上百首古詩詞,被譽為名副其實的“神童”。
在參加一期綜藝節(jié)目中,主持人裝扮成一位老爺爺和王恒屹在舞臺上對話,面對這位“老爺爺”滔滔不絕的夸贊時,小恒屹回應(yīng)自己才疏學淺,還稱“爺爺”過獎啦。
主持人問道,小屹這么這么厲害,還這么謙虛?
小恒屹回答道,他這是在《弟子規(guī)》里學的。
主持人提議,讓他為大家背誦一段《弟子規(guī)》。
小恒屹欣然答應(yīng),伴隨著音樂緩緩響起,小恒屹擲地有聲地背起了《弟子規(guī)》,瞬間驚艷了全場。

“對尊長,勿見能”,小恒屹做到了在尊長面前要表現(xiàn)出謙虛恭敬,不過分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在主持人爺爺提出要求后,才開始展示自己的才藝,言行中體現(xiàn)出了良好的家風和教養(yǎng)。
王恒屹從小就在爺爺奶奶的引導(dǎo)下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他不僅僅是機械地記憶這些古詩詞,更能用心地學習和理解這些詩詞背后的意義,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下,王恒屹不僅博學多才,更加培養(yǎng)了優(yōu)良的品德,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加懂得用“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眮砑钭约呵诿銓W習。

當時在觀看王恒屹背誦《弟子規(guī)》時,對其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做過多研究。只覺得這么小的孩子能背誦下來,實屬不易。
直到最近兒子的幼兒園開始教孩子們背誦弟子規(guī),這才引起我的重視。
每天放學回來,兒子獨自玩耍的時候,嘴里總是念念有詞地背誦著弟子規(guī),對于這么長的篇幅,我確實有點不太相信孩子能完整背誦。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孩子每天能背誦的部分越來越長,有時候也會斷片,作為家長的我突然有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于是決定利用一些時間,專門把弟子規(guī)整理出來,和孩子同步記憶。
在學習和整理的過程中,我才發(fā)現(xiàn),《弟子規(guī)》里包含了很多我們平時做人做事的行為規(guī)范,囊括了“仁、義、禮、智、信”,而這些精粹正是我們應(yīng)該傳遞給孩子的正能量。

《弟子規(guī)》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他根據(jù)孔子教誨編成了學童生活規(guī)范,其內(nèi)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學習弟子規(guī),能讓孩子從行為上嚴于自律,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并通過日積月累地學習實踐,最終成為刻在骨子里的教養(yǎng)。
那么,《弟子規(guī)》里蘊含著哪些良好行為規(guī)范呢?概括起來,從四個方面來進入學習。
一、和父母相處的行為規(guī)范
有一次,兒子回來對我說,他看到班里的同學在校門口用拳頭打媽媽,還用腳踢媽媽,我吃驚地追問為什么,他說同學想買好吃的,但是他媽媽就是不同意,同學很生氣,就打媽媽。
現(xiàn)在很多孩子在家長的寵愛之下,不懂得怎么和父母相處,更不懂得敬愛父母。

《弟子規(guī)》里有言,“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p>
也就是說,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yīng)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dǎo)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yīng)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yīng)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反觀現(xiàn)在的孩子,小時候備受寵溺,長大后父母卻是敢怒不敢言,對父母的教誨,完全聽不進去,有的在受到父母的一點訓斥后,便選擇極端的方式結(jié)束生命。
當然,隨著思想的進步,我們倡導(dǎo)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作為監(jiān)護人,也不能一味由著孩子,畢竟,凡事都是相對的,就像自由也是相對的,不可能有絕對的自由。
教導(dǎo)孩子學會尊重別人,首先從尊重父母開始。
二、和長輩相處的行為規(guī)范
逢年過節(jié),親朋好友,家庭老小聚會的時候,是最熱鬧的時候,也是孩子們最多的時候,正是在此時,一眼便能判斷出哪些孩子無規(guī)無矩,在長輩面前毫無禮數(shù)。
最直接的判斷方法就是,飯菜都上齊了,長輩還沒有動筷子,孩子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在飯盤里翻來翻去找自己愛吃的。

《弟子規(guī)》:“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p>
翻譯過來就是,在吃飯的時候,或者在坐的時候。應(yīng)當讓年長者先用,年幼的跟在后面。
我想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卻很少有家長會專門講給孩子。引導(dǎo)孩子,應(yīng)該從小事做起,從小抓起,讓孩子懂得最起碼的禮儀。
三、個人行為規(guī)范
歌曲《中國功夫》里有一句歌詞“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鐘,走路一陣風”,這是在形容一個習武之人應(yīng)有的個人行為規(guī)范,給我們留下一股很強的正氣,這首歌也口口相傳數(shù)十載。
一個人的個人行為規(guī)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給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就是一張名片。主要表現(xiàn)在吃飯、穿著、行走、言語等四個方面。
- 吃飯: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譯文:對于飲食,不要挑挑揀揀。吃飯時要適可而止,不能超過平常的飯量。
- 穿著:
“衣貴潔,不貴華?!?/p>
譯文:衣服的穿著貴在整潔干凈,而不在于華貴漂亮。

- 行走:
“步從容,立端正?!?/p>
譯文:走路時要不緊不慢從容大方,站立時要端莊直立。
- 言語: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p>
譯文: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yīng)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yīng)。
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
說話多,不如少說,因為言多必失。說的話只要切題恰當,切忌花言巧語。
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干凈的話,千萬不能說。
粗俗的市儈習氣,要徹底戒除。
對于自己沒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隨便亂說。
對于自己沒有明確了解的事,不要輕易散布出去。
以上只是摘錄出《弟子規(guī)》的重點部分,其中的細節(jié)精華還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理解,在日常行為中規(guī)范自己,讓我們的舉止變得大方而得體。

四、為人處世的行為規(guī)范
幼兒園也是一個復(fù)雜的小集體,一個同事講述,她孩子的幼兒園有一位“特殊”的小朋友,她也是聽別的家長傳言,這個小孩起先是個私生子,他媽媽和爸爸年齡相差20多歲,是一個典型的“小三上位”家庭。
于是,很多家長教導(dǎo)自己的孩子遠離那個孩子,別跟他玩,怕被帶壞。孩子們都很天真,聽信家長的話,大家聯(lián)合起來孤立了那個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無論大人之間都犯過什么錯,孩子始終是無辜的,這些家長的錯誤引導(dǎo),不僅讓自己的孩子樹立了錯誤的價值觀,同時也在深深傷害著另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靈。

《弟子規(guī)》:“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p>
譯文:善相勸,德皆建。
別人的短處,不要去揭穿。
對于他人的隱私,切忌去宣揚。
贊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
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贊之后,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做了一件壞事。
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zāi)禍。
朋友之間應(yīng)該互相規(guī)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如果家長能及早意識到這些為人處世的正念,又何愁無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呢?當我們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那么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吸收這種正能量。
《弟子規(guī)》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并能學以致用的一本書,它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我們只有在多次反復(fù)學習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博大精深。
如果你也有共鳴,不妨為孩子果斷選擇這本書,只需要12.9就可以獲得正版圖書,帶拼音,有注釋,讓孩子學起來更輕松,家長教起來不費力。
點擊下方鏈接,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