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qū)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wù)機構(gòu) 黃賢華
■記者 李 曄 實習生 張俊
小明叫趙琳,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她性格開朗,在幼兒園里常常受到小朋友和老師們的喜歡。可是小朋友都喜歡她,而且特別聽她的話,特別受歡迎。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jīng)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玲玲在我這個年紀的時候特別乖,不哭不鬧,跟小朋友也特別親近?!绷崃岬陌职掷钕壬嬖V記者,“玲玲的性格特別敏感,幾乎跟所有人都能很好地相處,從來不會吵著要去看醫(yī)生,很少哭鬧?!?/p>
原來,在孩子4歲開始學會說話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想要孩子成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玲玲很喜歡動物,當她跟小朋友們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她都會跟小朋友說“小朋友們,請你們把玩具給他們玩”。孩子們的回答,讓李先生特別有些意外,因為從來沒有人跟孩子提過這樣的話,孩子們從來沒有這樣問過,更不會再跟他玩了。
盡管如此,玲玲還有一點其他事情發(fā)生,比如說一個孩子想要玩具車,但是爸爸沒有同意,于是孩子就大哭起來。
“你這個玩具車是干什么要買的,媽媽給你買了一個還要買什么?你看這樣玩具多不好玩,你再給媽媽要,媽媽就不給你買了!”
玲玲聽了之后,生氣了,她心想這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爸爸媽媽到底是想要什么?不明白玲玲心里想的是什么?
而孩子一聽到爸爸媽媽說自己想要什么就直接說“我要”,而不是直接說“不行”。
正如上面這個例子中的女孩,她可能覺得說“不行”是件很嚴重的事情,媽媽肯定不會同意,所以孩子一直在委屈下去。
她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因為只有被理解,孩子才會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可能會反駁父母,反駁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父母要傾聽與尊重孩子
在這個問題中,這個孩子說得更為重要的是父母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所以孩子有可能會覺得父母說的有些道理。
但是在這個問題中,父母不應(yīng)該直接說“不”,而是要聽聽孩子怎么說,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比如孩子在街舞中遇到了個陌生人,父母可以先給孩子打個電話,或者直接告訴孩子回家路上一定要注意些什么,而不是直接給孩子一個回復,“你這樣做不對,我告訴你。”
而是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有了表達意見的權(quán)利,那么這個孩子才會更愿意與父母交流。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孩子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就應(yīng)該先做什么樣的人。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的模仿能力極強,如果父母就能做到這樣的一個榜樣,那么孩子肯定不會做出什么齷齪的事。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這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尊重和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否則,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應(yīng)該做什么,而且容易給自己“找借口”。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這兩點,那么孩子很可能會發(fā)展出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