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又在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暴跳如雷呢?
你反思過孩子為什么有這些“不良行為”嗎?
你從根源上幫孩子糾正過這些“不良行為”嗎?
《正面管教》幫你找到答案

生活中,孩子都會有“不良行為”存在,父母首先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才能找到孩子“不良行為”的動機,并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從而走進孩子的內心,從根源上糾正孩子的錯誤。這也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方法之一。
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后,一般有四種目的
1、尋求過度關注:這種孩子缺乏安全感,很希望常常得到父母關注,尋求歸屬感。家長在做家務時,可以讓他在身邊幫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既滿足了孩子離不開你的需求,又培養(yǎng)了他從小參與家務勞動的能力,能幫到你,他還會產(chǎn)生成就感。
2、尋求權利:孩子從兩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感增強,開始看重自己的權利。此事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爭取權利的行為,與孩子建立和諧的溝通氛圍,讓孩子行使應有的權利。
3、報復:當孩子受到傷害時,也想讓父母受到相同的傷害,或進行破壞行為,或對父母進行言語反擊、自殘…此時父母要共情孩子,表達出你對他所受傷害的同情和理解,友善的對待,并積極協(xié)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法。
4、自暴自棄:孩子經(jīng)常受到批評、打擊,失去自信,不敢嘗試新事物。這時,父母不要借題發(fā)揮,要和善的及時鼓勵,幫孩子設定易達到的目標,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以上四種“不良行為”的目的,都是孩子為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對照四種目的,根據(jù)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反應、父母要求孩子停止錯誤行為時孩子的反應,正確解碼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真正目的,父母才能妥善的采取有效行動。從目的出發(fā),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