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繼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另一位偉大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后人稱為“亞圣”。
相傳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因而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不敢去婦”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韓詩外傳》載有孟母“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孟母“三遷”和“去齊”等故事。
啟示一: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在《三字經(jīng)》中有這么幾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庇涊d了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仉氏守節(jié)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仉氏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
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仉氏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教子”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孟子三歲喪父,靠母親教養(yǎng)長大成人,并成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亞圣。后人把孟母與“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徐母,列為母親的典范,號稱中國“賢良三母”,而且位居“賢良三母”之首。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jié),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后裔為其樹碑修祠。
啟示二:一個人的成功,必須持之以恒,切忌半途而廢。
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后,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小孩貪玩的本性漸漸顯露出來,有時侯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家了,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子,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通過母親的斷機教育,孟子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發(fā)奮努力,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于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字經(jīng)》里說:“子不學,斷機杼”。著名的斷機教子的故事便出自于此。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千萬不可半途而廢。
孟母20歲生下孟子,丈夫早喪,母子倆相依為命。所以孟母可謂一身兼任“慈母”與“嚴父”的責任,在養(yǎng)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倍加艱辛。
或許正因如此,在古時候人們就對孟母是怎么把兒子培養(yǎng)成流芳百世的大儒充滿興趣?!百I肉啖子”就是其中廣為傳播的一個故事。
啟示三:父母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
“買肉啖子”的故事是說,孟子小時候,鄰舍殺豬,孟子問母親:“他們家殺豬是要干什么?”孟母順口回答說:“給你吃肉呀?!彼吹絻鹤託g天喜地跑出去,知道兒子當真了。孟母覺得不能對孩子失信,便毅然從微薄的積蓄中擠出錢來為兒子買肉吃。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huán)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fā)教育孟子。
“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言傳身教十分重要,父母對孩子的許諾,無論多大的困難,都一定要辦到。
孟母對孟子,真是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把孟子培養(yǎng)成了一代名儒,并樹立起孟氏家族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