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孩子的分離焦慮(如何幫助孩子應(yīng)對分離焦慮)
九月份馬上要到來,又有一批小朋友要離開自己最親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告別被“團寵”的閑適散漫的生活進入到幼兒園。每年這個階段,我都會接到很多媽媽的咨詢——如何應(yīng)對小朋友們的分離焦慮呢?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tǒng)學(xué)習(xí)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yǎng),心理建設(shè)等,左養(yǎng)右學(xué)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tǒng)講解,想學(xué)習(xí)的家長聯(lián)系我們。
今天我們就來談?wù)?,什么是分離焦慮以及我們怎么提前做好準備。

一、誰都有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當我們離開親密的依戀對象時產(chǎn)生的焦慮,擔憂,失落,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以焦慮不安情緒為主。
分離焦慮絕不僅僅存在幼兒孩子身上。我們看看小朋友剛?cè)雸@那幾天揮淚送別的家長,或者是恨不得把幼兒園的欄桿掰斷,拿著手機屏幕想每分每秒都把孩子的喜怒哀樂錄下來的家長們就知道,分離焦慮也在我們成年人身上發(fā)生。
我們?yōu)槭裁磿a(chǎn)生分離焦慮呢?
本質(zhì)上講,人都是渴望情感聯(lián)結(jié)和確定性的。這兩者都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基本生存需要。當我們面臨和心愛的人、事、物分離時,就容易激發(fā)起我們對這種情感斷裂的恐懼,同時我們將面臨一些“不那么確定的”情境——這很容易就會引發(fā)焦慮。
所以,一定程度的分離焦慮我認為是正常的。不管是3歲的幼兒還是30歲的成年人,如果發(fā)展較好,或多或少都已經(jīng)有一些自我安撫的能力和心理技能來緩解和適應(yīng)。
但是如果這個分離焦慮是過度的,淹沒性的,無法被處理的,那就會引發(fā)各種其他癥狀:情緒極度不穩(wěn)定、長久的哀傷失落、生活受到影響、軀體化癥狀浮現(xiàn)等……
二、學(xué)會管理分離焦慮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換一個說法——我們不是要“消滅”分離焦慮,而是意識到它存在的必然性,然后來“管理”分離焦慮。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從小培養(yǎng)孩子在面臨分離時的自我安撫能力,以及更高的安全感,面對新的環(huán)境時更高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1.該陪的時候好好陪,該愛的時候狠狠愛
Siri三歲以前,有時家里長輩會想說把她接到自己身邊小住幾天,我每次都不置可否。包括我和李先生有時做些短途旅行或者我出差,除非Siri的阿姨能陪在身邊,否則我都不放心——Siri從小晚上都離不開我或者阿姨,這是她3歲以前最依戀的兩個人。
而我選擇做獨立咨詢師和講師,也是為了在這關(guān)鍵的三年能夠有更多靈活的時間給予陪伴。
每次看著Siri面對陌生人和陌生情境里不慌不忙,暖場后應(yīng)對自如,也能夠離開我自由探索,我就覺得給出的愛和陪伴是值得的——她的基本依戀是安全的。
雖然說她也有焦慮的時候,比如今年端午我和她爸爸出去,她第一次離開阿姨和爸爸媽媽,單獨和爺爺奶奶相處,但就像面對戰(zhàn)爭,大家都會有點慌,可是手中有糧的人和家里空空如也的人,焦慮程度是不一樣的。
那么我們?nèi)绾闻袛嗪⒆拥囊缿偈欠癜踩??一般來說,兩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參考下面這些情形有一個大概了解。
- 去細心觀察你的孩子。他來到陌生環(huán)境遇到陌生人,按照自己的速度熟悉之后,能不能安心的跟他們玩?;??或者是總是黏在你旁邊一刻都不肯離開?
- 當發(fā)現(xiàn)你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的表現(xiàn)如何?他們會找你嗎?你回來之后是否能夠快速的把他們安撫下來?
- 他們是不是能跟熟悉的人身邊自在玩耍上一定的時間?或者一刻也沒有辦法和你分開?
- 他們遇到困難、危險會不會向你求助,疑惑獨自哇哇大哭?
另外,我們也可以問問我們自己。
在孩子的嬰幼兒期,我們對待他們方式是怎樣的?
你是否享受擁抱,親吻孩子?你是否經(jīng)常專注溫柔地注視孩子?
你的情緒穩(wěn)定度如何?你是以積極情緒為主還是彌散的消極情緒?
你照看孩子的過程中焦慮程度高嗎?你會不會被說“情緒化”?
對待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時是積極的回應(yīng),還是延遲、漠然、冷淡、甚至厭惡煩躁?
對于做媽媽這件事,你是自信的嗎?
這些都能夠影響孩子的依戀安全性。
一個健康的依戀,是讓孩子相信他是安全被愛的,他是值得擁有世間美好一切的,他是不會被拋棄的,他是本自具足的。
當孩子在生命最早期的三年獲得了很多的愛和陪伴,那么就為即將到來的分離打好了堅實的基礎(chǔ)。
2.分離要循序漸進,給孩子搭好腳手架
一轉(zhuǎn)眼的功夫Siri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其實在她過了三歲生日之后,我就開始有意無意地撒手創(chuàng)造出一些分離的機會。這個分離的時間,剛剛好卡在她感覺到些許不適和焦慮,但又能夠承受的點上,然后慢慢拉長。
從疫情后早教復(fù)課的45分鐘單獨上課,到藝術(shù)繪畫課的一個小時多一點的獨立上課,再到單獨和爺爺奶奶小住幾天,最后是最近我把她送回老家和姥姥姥爺待上半個月……
而我發(fā)現(xiàn),每一次和我的小別離,都讓她更加快速地成熟長大——每次的相聚,我都能感到小家伙的不一樣。
我經(jīng)常接診到一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要么就是總發(fā)低燒,要么就是總腸胃不舒服,或者是晚上睡覺總會驚醒。沙盤一擺,繪畫一涂,其實大部分是分離焦慮惹的禍。
我們經(jīng)常說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感冒。一方面確實有可能是因為接觸的孩子多了,交叉感染變得容易;但是另一方面,分離焦慮也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畢竟情緒會影響免疫力,對于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從時時刻刻和親近熟悉的人呆在一起,到一天要有將近10個小時和家人分離,還要適應(yīng)新的規(guī)則環(huán)境,對于幼兒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所以,循序漸進,提前在孩子的承受范圍之內(nèi)給孩子創(chuàng)造分離機會就顯得很有必要。你如果一直橫不下心,那真正面對大型分離時就會更加勞心費力。
具體方法除了像我這樣時間慢慢拉長,也可以利用一些繪本動畫片,或者讓孩子提前去熟悉幼兒園的環(huán)境,給老師介紹孩子的整體情況等等,給孩子搭好腳手架。
3.焦慮來了別猛推,重建安全感最重要
疫情后我?guī)iri上畫畫課的時候遇見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媽媽帶著也是3、4歲的女孩來上課。可能因為疫情中間停課一段時間,這個女孩本來已經(jīng)可以獨立上課了,這下剛開不適應(yīng)又不行了。于是在門口粘著媽媽就是不肯撒手。
上課時間馬上到了,老師也都在門口等著。媽媽于是開始講道理:“你看看別的小朋友,都是自己進的,哪有媽媽陪著?”“勇敢一點!一會兒就出來了”
沒有效果。媽媽開始非常煩躁,講道理變成斥責(zé)。“你這樣不行的我告訴你!你以后上幼兒園怎么辦?”“你怎么這么黏人?快進去!” 她不停甩開女孩的手,轉(zhuǎn)身想要走。
媽媽越推孩子越慌張,從最開始不愿意到開始大哭起來。媽媽更加生氣,再一次不讓女孩靠著自己…..
我有點好為人師,也因為場面有點失控。我走過去在媽媽耳邊說,別生氣了,你就蹲下來安靜抱著她,抱一會兒她差不多就能進去了。
那個媽媽將信將疑,也是怒氣還難平。我又使了個眼色,她才慢慢蹲下身子,張開手臂。女孩哇地一聲撲在媽媽懷里,涕淚橫流。媽媽身體也放松下來,開始輕輕撫摸孩子的后背….不多不少10分鐘,孩子破涕為笑,掙脫了媽媽的懷抱,自己拿了水杯就走進教室了。
我們有時候面對孩子的退縮焦慮,以為鼓勵和講道理是有效果的。但往往鼓勵和講道理,在孩子看來就是把他們“往外推”,更加坐實了他們“爸爸媽媽不要我了”的恐懼。
所以當你越這樣推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就會越缺失,分離焦慮就會越嚴重。
而讓孩子能夠獨立離開的第一步還記得嗎?就是給足安全感啊,就是全然擁抱,輕聲細語,溫柔對視和深情保證??!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成熟懂事,自我安撫,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分離焦慮。豈不知,自我安撫的能力最初來源于被他人安撫的經(jīng)歷——而我們,有充分給到安撫嗎?
你告訴孩子,你要學(xué)會獨立,你要學(xué)會自己上課——這些大腦層面的東西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是聽不懂也處理不了的。
身體的擁抱眼神的接觸語調(diào)的溫柔對他們來說才是實實在在的,可以感知到的安撫,可以讓他們覺得我是被愛的,我是不會被拋棄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又回到安全依戀的特質(zhì)上了因為這非常重要。
4.安撫之前先共情,學(xué)做一個安全容器
其實不管依戀類型有多安全,孩子在面臨分離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焦慮。
我昨天要飛回西安,把Siri留在老家。前一天晚上我陪她睡覺,我們照例分享完每日的幸福事件薄,把燈關(guān)了有一會兒。她睡著睡著突然往我跟前湊,跟我說:“媽媽你為什么要先走呢?我想,我還想跟你再多待一陣子呢…我一個人在這里我會難過的…..”
我聽出了她有點哭腔。于是我趕緊抱住她,開了一點點燈??吹剿难劢欠褐鴾I花,我說:“寶貝,你是不是突然想起這個事有點傷心,很舍不得媽媽?媽媽也是一樣的?!?/p>
然后我又抱住她,親吻了她的額頭說:“你是不是擔心見不到爸爸媽媽了?或者擔心爸爸媽媽不會再來接你?覺得我們不那么愛你了才把你放到姥姥家呀?”
她邊聽著,癟著的嘴終于張開哭了起來,委屈地不行。我就那樣抱著她什么也沒說。
一會她慢慢緩下來。我問她,現(xiàn)在你感覺好一點沒有?
她說,沒有,我還需要一點時間。
我說好吧,那媽媽就這樣安靜抱著你,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可以來想想看,你想媽媽了可以怎么做,好嗎?
她點點頭,然后差不多又過了五分鐘,她從我懷里抬起頭說——媽媽你回去工作吧,我想你了你就可以跟我視頻啊打電話啊什么的,反正你一直在我心里!
所以,當孩子在表達他的分離焦慮的時候,我們要做什么呢?
- 第一步,先去共情孩子,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的存在。
你有難過,委屈,不舍,擔憂,害怕…都是OK的,都是被允許的。
- 第二步,嘗試幫孩子具體化他的擔憂以及擔憂后面的心理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限于年齡,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可能只是哭,或者生氣,或者簡單的“我不開心”。我們可以去幫孩子把他的擔憂都說出來,不要害怕說出這些話會引發(fā)孩子更大的難受——正如房間里的大象,你不說就不存在了嗎?
當我們幫助孩子把負面情緒背后的這些想法,這些他們模糊的碎片化難以說出來的擔憂去表達出來時,就能夠極大地緩解孩子的恐懼,并且讓孩子知道——我被懂得了,我被看到了。
- 第三步,做一個安全自由的容器,充分容納孩子的情緒
當這些擔憂恐懼焦慮被釋放出來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一個容器,好好去包容孩子的這些難過,有眼淚就讓他們宣泄,有傷心就讓他們發(fā)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不要著急把他們拉出來變成一個“開心堅強勇敢懂事乖巧”的寶寶,而是讓他們有這樣的一個安全過渡自由空間去處理消化情緒。
情緒只有被看見,被釋放,才有轉(zhuǎn)換流動的可能。而分離焦慮的處理,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希望每個寶寶都笑著上學(xué),笑著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