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不讓他做什么,他就要做什么,你越不讓他做什么,他就越要做什么,這讓不少家長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
其實,道理很簡單,教育孩子必須要尊重他的人格。如果沒有尊重,他就會采取錯誤的方式來對待別人,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別人,而不是通過大喊大叫、打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尊重孩子,你只是在管教孩子。不同于打罵、講道理,去命令他如何做。
孩子會在你的理解中,逐漸學會尊重別人,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培養(yǎng)行為的過程。
首先,學會傾聽孩子,不要總是急于批評他的錯。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會有情緒,也會有自己的需求,我們應該去傾聽孩子,給他正確的引導,讓他能夠獨立地去思考問題。
其次,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忍不住的大發(fā)脾氣,孩子越長大,脾氣越大。作為家長,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要冷靜。只有不急不躁,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引導孩子。
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不要動輒打罵孩子,也不要輕易對孩子發(fā)火,這樣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讓自己的情緒失控,把工作上的壓力和情緒都遷怒于孩子。如果我們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只會增加傷害孩子的危險。
最后,當我們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們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試著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向孩子發(fā)火,那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生氣的時候,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感受,才會有利于孩子的安全感和安全感。比如可以告訴孩子,“今天媽媽很累,現在想休息會兒,可是很抱歉,需要你的幫助。”
這里的表達是:“媽媽需要你的幫助”。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在情緒上來了以后,就會努力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就是為什么要教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方法。
2. 多傾聽
與孩子的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種單向輸出的過程。傾聽有時候需要通過非語言的方式,通過非語言的溝通,傳遞給對方真實感受。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哭泣時,媽媽要做的是,第一時間去接納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時候,不需要任何評判,讓孩子覺得你是在認真傾聽,而不是強迫他接受你的感受。
當孩子大哭時,媽媽可以蹲下來,抱住他,輕聲地和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要一個擁抱。”
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你在關注他的感受,會感受到你的理解。
3. 多提供選擇,少命令
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會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如果父母認為:孩子不可以,你就可以指出來,而不是直接否定,或者直接批判。
比如孩子在游樂場哭鬧,他在家里躺著躺著,他就會覺得很無聊,直接無視規(guī)則。
如果說:孩子在外面哭鬧,一定要父母的陪伴,這樣孩子就會在外邊哭鬧。
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多跟孩子說:“你去跟爸爸(媽媽)玩吧,我給你選擇一個”的時候,你會發(fā)現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
4. 一定要在家里公開場合,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
比如,在家里的公共空間,父母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放在孩子的玩具旁,讓孩子隨意的玩耍,等孩子的玩具都放在哪里,我們再讓他自己找到,這樣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
我家孩子就是如此,我每次出門的時候,都會跟孩子說,你看,這個玩具咱們都要堆起來了,我們一起堆起來好不好?或者是,這個咱們都可以玩,不過我們家客廳里有兩盆。
孩子總是很執(zhí)著地看著我,又看,又問,那你覺得怎么樣?她說,媽媽,我可以再看看嗎?
我看著她的眼睛都沒辦法眨巴,我就問她,你覺得怎么樣?
她說,可以就這樣吧。
其實我當時很想和她一起玩,但是孩子老是說不行。我說,我們一起玩玩可以嗎?她說,不能,這個不好玩。我說,那你能不能看著我的眼睛看看我的眼睛嗎?我說,可以。
孩子的心我當時也很想,但是看了一會兒卻覺得有些遺憾,于是就一直忍著,因為小朋友自己都在玩,于是就忍著。結果后來孩子就把目光從她身上轉移到了他的身上。
因為她自己很喜歡看書,于是她就忍不住拿起了手機,從沙發(fā)上摸來摸去,直到摸到手機才安心的把手機放下。她這時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我就聽她的,后來才知道是手機游戲使她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而且她自己也很害怕自己會控制不住玩手機,一旦玩起來,就停不下來,很容易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