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不安會通過乳汁傳給孩子嗎?其實不然。孩子和母親同吃同睡或同睡,甚至同睡,都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zhì)量。
我嫂子曾經(jīng)去過一戶農(nóng)村,家庭條件比較差,小時候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是全家人的心頭肉,父母一起帶他,都舍不得放棄一個孩子。
嫂子記得兒子第一次來時,白天他跟奶奶說話,晚上會跟奶奶視頻,每次視頻他都念叨說想媽媽。嫂子的每句話,都讓小侄女很驚訝,后來很少跟他說話了,偶爾不舒服了會跑到他們面前。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jīng)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是我表哥的兒子從小就很懂事,每次我去接他,他總是笑瞇著說想媽媽。他并沒有像別人那樣哭鬧,有什么要求也會讓姑姑滿足,在學校很多小朋友經(jīng)常會叫上他,還經(jīng)常會和他一起玩,他也覺得自己很可愛。
可是現(xiàn)在一放學回到家里,就開始纏著父母要這要那,只要父母拒絕,他就會哭鬧不休。在公共場合,坐在地上打滾耍賴,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個表現(xiàn):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弱,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依戀關(guān)系,嬰兒會對父母的離開舉動非常敏感,而父母要及時回應孩子,因為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他會感到高興。
這個實驗還表明了,如果嬰幼兒的需求經(jīng)常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發(fā)展出一種“愛無能”的表現(xiàn),而這種表現(xiàn)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就會越來越依賴父母,因為他們無法得到滿足感,因此也就有了哭鬧、撒潑的行為。
第二個實驗:我為什么要吃飯?我不吃飯是因為我餓了;
孩子之所以那么喜歡吃青菜,是因為他覺得青菜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也讓他們覺得青菜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孩子喜歡吃蔬菜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經(jīng)常給他們吃青菜。
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可能會給孩子吃一些軟飯,或者是一些零食。孩子覺得吃不飽的時候,就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喜歡用哭來要挾父母,而且一哭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形成一種習慣。
第三個實驗:孩子們嘗到了甜頭
實驗中,孩子們嘗到了甜頭,以后就會對這甜頭上癮。在孩子們嘗到甜頭后,他們對甜頭上癮的行為也會更加有意識。
因為甜頭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很簡單,在孩子們看來卻很復雜的。所以有時候當我們拿著“糖”為孩子好吃的時候,孩子們并不會對糖是有什么渴望,他們想的是如何讓家長不喜歡他們,或者是不讓父母擔心,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這個實驗也證明了,孩子們其實有很強的欲望,也想要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當孩子有欲望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的反對,對孩子進行誘惑教育。而是要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樹立自己的目標,同時又把自己的行為習慣逐漸的培養(yǎng)起來。
其次,我們在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一些好的習慣時,要考慮到這些習慣的長期養(yǎng)成。
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壞習慣”時,會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有的家長會有疑問,這樣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實不然。如果家長過度的干擾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那么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會越來越少。當孩子們形成習慣的時候,他們自然就不會再去注意細節(jié)了,而且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再次,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孩子“壞習慣”都是壞習慣還是需要改正的。其實只要我們真正的明白了壞習慣的危害,就能夠幫助孩子改正。
也許家長們會有些擔心,孩子們的壞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不會再去改正。這就意味著孩子們會更加傾向于自己的習慣,也更加愿意接受自己的壞習慣的存在。但其實這種想法恰恰是不對的,因為習慣養(yǎng)成意味著孩子們在生活當中的獨立能力,那么孩子們在未來面對的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應該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的后果。
最后,希望孩子們能夠理解我們,不要再對父母的行為產(chǎn)生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