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很焦慮孩子很盲從,卻不知道該怎樣與孩子對話,能夠理解孩子的處境。
可是,因為我們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很多父母又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對話。
在家庭教育中有個詞叫做“孩子的感覺”。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感覺與孩子的互動過程,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而這往往是我們很多父母所不了解的。
有個小孩兒的時候最喜歡粘著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因為孩子粘在自己身邊,所以陪著孩子玩,生怕自己走丟了,生怕自己走丟了??墒?等到孩子長大了,總是會回到家,找父母要。
也許在他小的時候,他們會告訴父母自己要去哪里,要去哪里??墒堑搅饲啻浩诘臅r候,他們可能會開始和父母做對,因為他們開始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再是一個小孩子了,不再是一個可以指路的小寶寶了。所以,不管父母有沒有時間陪他們,他們都會自己一個人進行自我探索。
孩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這就是孩子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孩子產(chǎn)生了不安全感。隨著孩子自我探索的不斷加強,安全感越來越強,孩子會開始漸漸從依賴于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這種“黏性”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開始獨立思考,并且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孩子開始思考,我到底是屬于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孩子開始探索自己是誰,也開始探索外界的世界。孩子開始喜歡上幼兒園,開始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階段的孩子也許不具備分辨能力,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逐漸清晰。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開始學著自己獨立思考,慢慢開始了解自己和世界。
當孩子到了6歲的時候,他們便開始真正擁有自我意識。在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朋友在很多時候他們都是有選擇權的,不需要父母強迫自己。當他們到了青春期以后,他們的選擇和父母不同,有些孩子選擇朋友,有些孩子選擇的朋友。
其次,他們的身體開始發(fā)展,開始產(chǎn)生成人感。他們不再是從前那個事事都需要父母操心的乖寶寶。他們希望自己自主獨立的決定,而不是凡事都要聽父母的,同時也開始從其他的事情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覺得孩子的這些變化都是“洪水猛獸”,要了解孩子的身體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幫助孩子進行疏導,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減壓性的放松方式,比如聽聽音樂、讀讀書、聽聽音樂、打打游戲等,幫助孩子放松下來,更快地走出青春期,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書,在家里好好聊聊天,不要回避任何有關他們的話題。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到舒適,父母也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
做到這三步走,輕松應對孩子的青春期
第一步,表示理解孩子
當看到孩子的行為出現(xiàn)錯誤行為時,父母不要馬上指責,更不要為此大動肝火,破口大罵,更不要對孩子使用暴力。
首先表示理解,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并讓孩子知道以后怎么做,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你這是對的,怎么又錯了?怎么又錯了?你怎么這么笨!”
如果孩子被父母這樣呵斥,他會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而內心充滿了憤怒,以后再也不愿意聽父母的話。
第二步,表明態(tài)度
我們在這里用的是一個語氣,但是說出的語氣不同,孩子會接收到完全不同的信息,使得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
所以我們在表達的時候,一定要使用陳述句,而不是指責。
比如說,“我看到你在玩手機,我覺得有點著急,你是在思考應該怎么辦?”
比如說,“你這樣說,媽媽不想理睬你,你能接受嗎?”
當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父母可以說:“你能理解媽媽的擔心嗎?”或者說:“我知道你是想和媽媽好好的溝通,才會這么說。”
說了這么多,真正的表達,應該是這樣的:“你這樣說,媽媽不喜歡”或者說:“你這樣說媽媽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