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jīng)美國華盛頓大學特殊教育博士、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大米和小米康教總監(jiān)曾松添修訂審核后發(fā)布。
假期,早晨8點半,自閉癥孩子小寶、陽陽、Edward睜開了眼睛。
在老詹的指揮下,他們刷牙、洗臉、做作業(yè)……井然有序地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你!沒!看!錯!
頭發(fā)花白的老詹確實是一帶三,而且三個孩子都有自閉癥。

這不免讓人吃驚:老詹究竟何許人也?竟能同時搞定三個自閉癥孩子!
老詹畢業(yè)于清華,是三個自閉癥孩子的爸爸:
- 大兒子今年24歲,正在讀大學,他在弟弟們被診斷自閉癥后被發(fā)現(xiàn)也是譜系;
- 二兒子小寶今年7歲,2歲時被診斷自閉障礙,他被診斷那一年老三陽陽剛剛出生。小寶除了有自閉譜系障礙,還伴有永久性的聽力損傷;
- 小兒子陽陽今年5歲,他也是在2歲多被診斷的。
老二被診斷自閉癥后,老詹就開始帶著孩子干預(yù),這一堅持就是五年?,F(xiàn)在,小寶和陽陽已經(jīng)正常上學,并且在學校里表現(xiàn)很好,中英雙語交流都沒有障礙。
老詹現(xiàn)在從事自閉癥公益活動,除了帶二兒子和小兒子,還會免費幫助訓練其他的自閉癥孩子,Edward就是一個。
大米和小米曾分享過兩篇關(guān)于他的文章,大家可以點擊查看:
清華爸爸給三個自閉癥孩子設(shè)計的20款居家游戲,果斷收藏!
清華爸爸分享三個自閉癥兒子的十大干預(yù)秘籍!
多年養(yǎng)育自閉癥孩子,老詹總結(jié)出一些經(jīng)驗,他認為自閉癥最主要的核心癥狀是社交障礙,而聽從指令是社交的一個重要基礎(chǔ)。
聽指令的8大原則
想要讓孩子聽指令,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01
把指令融入游戲
聽從指令訓練,聽起來很生硬,但其實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幫我?guī)б话項l?!?/span>
- “今天吃什么?”
- “我們一起去逛街吧……”
這些日常的交流,都是一種有來有往的指令和回應(yīng)。
訓練是在過程中體現(xiàn)的,而不是要逼迫著、打罵著才能進行。訓練孩子聽指令,可以從游戲著手。游戲中包含語言、肢體、情感等互動過程。
舉個例子:家長在地上擺幾個圓圈或是拼裝地墊,并標上序號。然后發(fā)出指令,讓孩子跳進相應(yīng)序號的圓圈或地墊上。
家長帶著一定的目的陪孩子玩耍,就可以起到訓練的作用。


02
指令一定要簡單明了
在給孩子指令時,很多家長喜歡重復羅嗦,以為只有解釋多了,孩子才能聽明白。
比如,吃飯。有些家長會講:快吃飯了,再不吃飯飯就涼了,就不給吃了……家長用了很長一串話去解釋,孩子卻一臉懵。
這里可以用我朋友的案例做個解釋。
朋友一家去泰國玩,在酒店第二天發(fā)現(xiàn)水龍頭堵了,于是打電話給前臺。她自認為英文還可以,然而解釋了很久前臺小妹都沒聽懂。
此刻,平時總被她嘲笑的老公搶過電話,說道:“The water, yesterday, 嘩啦嘩啦! Today, 嘀嗒嘀嗒~”
小妹瞬間明白,立刻叫來了維修師傅。
所以,在聽從指令訓練里,一定要讓指令清楚、簡單、明了。對于語言理解能力有障礙的孩子,可以輔助肢體語言,或者示范動作來發(fā)出指令。

03
訓練要從最簡單的指令開始
不要急于求成
給孩子做指令訓練一定要從最簡單、容易指令開始,循序漸進。
很多時候,我們一氣呵成的動作其實有很多步驟組成,家長需要根據(jù)孩子的能力進行拆分,從而發(fā)出相對應(yīng)的指令。
舉個例子,把紙片扔進垃圾桶。這個過程其實包含了:把紙片撿起來、找到垃圾桶、把紙片丟進去。
如果孩子不能一氣呵成,家長請不要心急,先給孩子發(fā)出“撿紙片”這個指令,再逐漸提高難度。


04
不要發(fā)出無效指令
發(fā)出的指令就一定要完成
所謂無效指令,指孩子不會執(zhí)或無法執(zhí)行的指令,這樣的指令在訓練中盡可能不要發(fā)出。
可是,如果在訓練中,經(jīng)常發(fā)出這樣的指令,便會讓孩子覺得TA有沒有回應(yīng)都沒有關(guān)系,時間長了便會覺得你的指令可有可無。
舉個例子:
家長發(fā)出指令“收拾玩具”,孩子無動于衷。這時有些家長就會想,干脆我自己來,還更快一點。
錯了!如果家長替代孩子的次數(shù)過多,你的話TA會越來越不聽。
讓孩子收玩具的目的是訓練TA對指令做出行動,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想辦法讓TA完成而不是替TA操作。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或拉著TA的手來收拾玩具。
總之,一定要讓孩子參與并完成。

05
孩子完成指令后
要以最快的速度給予獎勵
孩子完成指令后,一定要馬上進行獎勵,可以是語言的鼓勵,也可以是食物或玩具,獎勵給的越及時,訓練效果越好。
但是,在孩子完成這個指令之前,請盡量不要先許諾,比如:如果完成這個指令,就可以得到糖果。
因為這種方式,是一種賄賂,不利于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類似的情況多了,可能讓孩子在每一個指令前都跟父母或訓練師講條件。

06
指令的訓練要有足夠的頻率
不管指令的大小,每天的指令訓練都要保證足夠的數(shù)量,老詹認為至少50次。
指令的訓練目的是讓孩子養(yǎng)成聽從指令的習慣,只有頻率足夠強才能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訓練才有意義。


07
訓練要持之以恒
想要看到效果,需要一定的時間累積,訓練只做一天、兩天是不行的,就好比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也得持續(xù)堅持才能夠掌握。
老詹認為,聽從指令的訓練要持續(xù)至少在一年以上,而且在這個期間,一定要每天堅持。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養(yǎng)成習慣。

08
家長在訓練過程中要時刻反思
訓練過程中,家長要細致地觀察在和孩子互動中,TA有沒有什么偏好,比如活動類型、方式等。
這樣當孩子在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抵觸或反抗時,家長才能更好地應(yīng)對。
同時在訓練中,家長需要多動動腦筋,爭取既能夠把項目做了,也可以讓孩子開心。


?專家點評
文 | 曾松添博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
大米和小米康教總監(jiān)
我的BCBA導師 Iline Schuwatz說過,所有的活動情景干預(yù)其實都是需要有目的有計劃。
這位爸爸在居家生活干預(yù)中,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干預(yù)機會,并且用恰當?shù)囊龑Х椒ǎɡ缋锩嫣岬降闹噶畹那‘敚椭鰪姾⒆拥暮眯袨楹昧晳T。
我們從來不缺努力辛勞的家長,但是卻很缺努力思考及時總結(jié)復盤的家長。
讀這篇文章,花的可能只是五分鐘,但是您有沒有從中感悟到哪些要點是適用于您的孩子的呢,是否有哪些坑您曾經(jīng)趟過?
如果有,請務(wù)必在下面留言,寫作,就是最好的思考。

END
整理 | 夏天 編輯 | 當當 主編 | 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