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01
昨天,一位媽媽向我求助:
我女兒最近不想學習,不做作業(yè),厭學,做錯的題不讓我看,也不要教,有點自暴自棄。
她性格很倔,說不干就是不干,生氣生很久。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亂做,糊弄,有時空著交,搞得老師經常找我。
她遲到也無所謂,老師處罰也不在乎,選擇逃避。心也靜不下來,上課可能也不聽,回家感覺她沒法專心做題。
但我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她。
今天帶她去看心理醫(yī)生,心理疾病沒有,你說我該怎么引導她?

這位朋友的女兒今年10歲,上小學四年級。女孩在一些方面的表現,讓父母十分頭痛。
現在,父母最操心的,是女兒的學習:她不僅認真上課,回家也不做作業(yè),或者作業(yè)亂做一通。無論父母對她講道理,還是打罵,都沒有效果。
媽媽說,老師天天來告狀,孩子內心壓力很大。女兒因此更加討厭學習,每天起床磨蹭,不愿意去學校。爸爸媽媽束手無策,媽媽的內心非常焦慮。
去年,女孩還得了一場大病,一個多月沒有辦法去上學。媽媽更加焦慮的同時,也不敢再用力逼孩子了。
而媽媽自己從此更加心神不安,而孩子也明顯無法靜下心來學習,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中。
02
焦慮,是許多中國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一種常態(tài)。
尤其是一些媽媽,她們自身情緒容易波動,很難安定下來。在她們的焦慮傳染下,孩子往往也很難靜下心來。
但是,父母們往往自己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覺得自己焦慮是因為受孩子的影響,才會引發(fā)了種種情緒。
當這位媽媽說女兒靜不下心學習時,我問她:“你自己能靜下心來嗎?”
她回答道:“我還好,但是,看她不學習會有點焦慮。作為父母看到孩子放棄學習,是很難淡定的?!?/p>
當父母覺得自己很容易受孩子的影響時,要警惕,你最需要解決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內心虛弱問題。

“為什么不是你影響孩子,反而是你受孩子影響了?這是不是說明你自己內心的力量比孩子還要弱呢?”這個思考,或許會帶給父母一些啟發(fā)。
我們知道,孩子一出生,就對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情緒非常敏感,他們才是被動受影響的那一方。
與成人相比,孩子才是真正無助的那個人。他們的身體與大腦都處在發(fā)育中,認知、經驗和能力都明顯不如成人。
孩子在成人的世界里,是處于絕對弱勢的。因為他們是受主宰一方,命運掌握在父母、老師等關鍵成人的手中,沒有真正的自我選擇權。所以,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內心敏感、脆弱而無助。
如果大人不僅無法影響孩子,反而覺得自己在受如此弱小無助的孩子的影響。那一定是你自己的內心太虛弱,太沒有力量了。
如果大人自己都那么沒有力量,那么,在孩子的內心世界里,會是非?;艁y、恐懼和絕望的。
他們沒有辦法從父母那里得到力量與支持,獲得平靜和淡定的能力,反而要去迎合和照顧父母的情緒與感受,這會讓他們的內心崩潰。
所以,媽媽要做的,不是讓孩子靜下心來學習,以安撫自己的焦慮。何況,孩子也做不到。
03
孩子的內心首先是要先接收到東西,才能給出。因為他們不可能付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因此,媽媽首先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先安定下來。然后才有空間看見孩子的脆弱,去給孩子安撫與支持。這樣,孩子內心才會有安全感,然后變得安定,才有空間和能力,去讓自己靜下來去學習。
這位媽媽說,自己對孩子并沒有什么要求,也不想給她壓力,所以,孩子考得差,自己也沒有給她壓力。可她同時又說:“但是她成績倒數,老師批評,她壓力大。她不做作業(yè),老師天天找我?!?/p>

我問她:那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你對女兒有要求嗎?
她說:我只要女兒身體好,健康快樂,學習差點也沒關系。
可在行為表現上,她明明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而到處求教,甚至還因此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yī)生。
媽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焦慮有多嚴重,自己明明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多的期待。
我們常常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總是習慣性地從外部找原因。
04
當父母意識不到自己的焦慮與期待,以及它們帶給孩子的壓力時,問題就變得很難辦了。
因為那樣,他們就會無意識地要求孩子能表現出符合自己期待的行為,來解除他們的焦慮。否則就會內心不安、不滿、甚至憤怒。
正如這位媽媽所講的那樣:
孩子不愛學習,不做作業(yè),打過罵過、講道理都沒有用,甚至孩子還為此大病過一場。
生病,很可能就是孩子內心承受不了老師和家長的雙方壓力,因此而產生了保護自己的一種身體反應:
我生病了,也就不用去上學了,再也不用面對學習帶給自己的種種痛苦與壓力。
可是,媽媽依然不愿放過女兒,一邊帶女兒看心理醫(yī)生,一邊四處求助于他人:怎樣才能讓女兒更好地學習?

為了讓媽媽看清楚問題所在,我對她說:“我們先來確認一件事:你是擔心女兒學習表現不好,還是擔心老師找你?”
她說:擔心老師找。
因為老師暗示過她,如果女孩一直這樣,那么就要讓她休學。而她擔心如果女兒休學,她自己和老公都要上班,家里沒有人照看她,可能女兒從此就很難再回到正常的學習狀態(tài)了。這樣,女兒豈不是從此就廢了?
看得出來,媽媽的內心充滿了許多矛盾與沖突,也充滿了無助與無力感。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對女兒真正的期待與要求是什么,做不到時就會不斷降低底線,而如果女兒的表現能讓媽媽看到一絲希望,她又會不自覺地提高對女兒的要求與標準。
或許這才是女兒的問題所在,她會覺得反正怎么努力都沒有用,都不能令媽媽與老師滿意,于是,干脆不努力,甚至逃避上學,這樣反而不用面臨那么大的壓力。
05
當家長受到來自于老師的壓力時,一般會有三種不同的表現:
第一種是:
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壓力,既然我只希望她健康快樂,那么我作為她的父母,為她承擔一些來自老師的壓力也是應當的。
所以,當老師給家長施加壓力時,家長會告訴自己,這是我和老師之間的事,與孩子無關。他們不會把壓力傳遞給孩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處理這種壓力,盡量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足夠干凈的學習氛圍。
第二種是:
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壓力,雖然我也很想為孩子減輕一些壓力,但是我又擔心自己無法獨自應對來自老師的壓力。
所以,家長只能盡力陪著孩子一起去承受這種壓力,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努力去盡量滿足老師的要求。
第三種是:
老師給了我壓力,我認為這些壓力,都是因為孩子表現不好而帶來的。我本可以不承擔這些壓力,我自己沒有力量承擔這些。所以,我只能讓孩子來承擔,希望孩子能自己表現得令老師滿意,不要帶給我壓力。

當我這樣問那位媽媽:
“是不是因為老師給你壓力,你自己沒有辦法承擔,所以就讓女兒承擔了?
如果這樣,你的女兒就有了兩份壓力,一份是來自于老師的壓力,一份是來自于你的壓力。你覺得她承擔得了嗎?”
這位媽媽終于醒悟過來:
“我明白了。我作為媽媽,不僅沒有幫女兒扛起壓力,還把焦慮傳給她,并給她增加壓力。難怪她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學習,難怪她不想讓我教,難怪她逃避上學。
那我應該怎么做呢?”
我告訴她一個原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這一點很重要,對大人孩子都是一樣的。
首先,媽媽自己先處理好自己的心情,讓自己平靜地接受目前的狀態(tài),然后,再和老師就女孩的學習問題進行溝通,協商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只有媽媽內心平靜了,才能騰出空間去看見孩子,處理孩子的心情,讓孩子也恢復平靜,這樣孩子才會擁有能夠安靜學習的內在空間。
當家長自己有了平靜的內心力量后,也能夠找到,甚至創(chuàng)造出許多方法來幫助孩子成長。
當孩子內心感受到父母安定的力量后,才會獲得安全感。她不再焦慮著父母的焦慮,不再把心思放在擔心父母的壞情緒帶給自己的壓力與傷害,并如何躲避它們上。這樣,孩子的內心才有機會騰出更多的空間,去學習,去吸收新的東西。
只有這樣,家長尋求到的方法與處理技巧,才會真正有效果。否則只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更加抵觸和害怕學習,結果適得其反。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也會探討一些的具體的那些方法與技巧。但家長記住,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的狀態(tài)。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