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孤獨是一個人吃火鍋、看電影,一個人看病。
但其實,最慘烈的孤獨是一個人帶孩子。
好多媽媽說太有共鳴了:
有什么是比一個人帶娃更慘的呢?
那可能是一個人帶娃,外加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摹凹映帧薄?/strong>
我周圍很多朋友、公號許多媽媽,都因隔代帶娃產(chǎn)生的矛盾而“飽受摧殘”。
每天跟我倒的苦水,都可用于南水北調(diào)造福一方了,哈哈哈~
下面這些場景,你一定不陌生:
@以前覺得孩子磕碰怪地板的太夸張了。直到我娃出生才發(fā)現(xiàn)我有多傻多天真。孩子摔倒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同沖出來,搶先抱娃的有,罵地板桌角的有,還順帶著給我和隊友安看護不周罪名的也有~就,全家人搞“快閃”似的。
@孩子濕疹買了藥膏不讓涂,非要試試偏方用艾草洗澡,說“是藥三分毒”。但,孩子發(fā)燒我堅決不用藥,又說我不給孩子吃藥,要耽誤她大孫子病情。
@前邊剛說了孩子不能老看手機,結果一轉(zhuǎn)頭,人家就把手機遞給孩子了,還說我給你把電都充滿了,玩吧!
@孩子犯錯,你剛張口教育,半路絕對殺出程咬金“孩子還小,懂什么”,8歲了還小?就離譜。
@說了不要喂飯、不要喂飯,可老人就是不聽,都5歲了,還追著喂呢。
隔代育兒的沖突就真的沒法化解嗎?
其實也不然。
在很多媽媽看來,老人總是固執(zhí)己見,不肯接受現(xiàn)在科學育兒方法。
想要改變一個老人很難,改變一個固執(zhí)的老人更難。
但是當我們跳出常規(guī)思維,把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轉(zhuǎn)移到孩子和我們自身上,問題就變得簡單一些啦。
接下來C媽分享幾個“曲線救國”的套路招數(shù),保準有用。
01
教會孩子拒絕“安排”
對癥:性格強勢、太操心的老人
要說有一個強勢、控制欲強的老人是什么感受?我閨蜜可是深有體會。
- 孩子飽不是真的飽,姥姥覺得你量達標才是真的飽;
- 孩子的喜好不是真的喜歡,姥姥覺得那些有用才是真的好。
相愛相殺的半輩子外加生娃后的這6年,除了留下越來越多的心結,什么也沒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防著老人破壞規(guī)矩、獨斷專行、過分寵溺孩子等,其實是怕老人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怕影響孩子的習慣、性格等。
但其實我們轉(zhuǎn)換思維,與其在與老人不斷battle的過程中,兩敗俱傷,倒不如利用“小將”,曲線救國。
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去阻止問題的發(fā)生,而是給孩子多提供一些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讓孩子獲得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 就比如,老人怕冷要給孩子加衣服,你可以告訴孩子,學會自己感知冷熱并及時表達出來。
- 下次老人給娃穿衣服,孩子自己就能說熱熱,比我們解釋一百遍小孩子比大人更怕熱,單靠手涼不能判斷等更管用。
- 就比如,老人總是替孩子做這做那影響獨立,你可以給娃“洗腦”: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要盡量開動腦筋自己做,這樣你才能越來越聰明,才會變的越來越有用。
下次,老人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就會反抗:不用你幫我打開,我可以自己打開零食袋。我手撕不開,我還會用剪刀,我會動腦筋。比我們告誡老人一千遍“媽,你別總替他做事”更直接有效。
02
成為對孩子的主要影響人
對癥:過分寵溺或有不良行為、習慣的老人
隔代帶娃,一定會有老人的各種“陋習”,一定會不斷地挑戰(zhàn)你的養(yǎng)育底線。但若是強硬的否定,甚至是批判,反而適得其反,誰都不會好受。
在和老人共同帶娃時,父母首先要明白并不是有老人來幫忙,父母就可以偷懶撒手不管的。不能既要老人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又想要老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隔代教育并不等于父母缺位。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養(yǎng)育人,要掌握育兒的主動權,永遠做孩子最主要的影響人。
無論你是全職還是在職,只要在家的時間,盡可能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互動。
既拉近親子關系,也可以為孩子提供正確的行為示范,灌輸正確的是非觀念。
- 爺爺總是忍不住說臟話,但父母都文明用語,即使孩子覺得好玩偶爾模仿也大概率不會一直掛在嘴邊。
- 奶奶總是無底線縱娃,甭管啥事都是別人的錯,但父母秉持正確的是非觀,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同問題不同分析,娃自然也能明白。
生活本身就是大型教育現(xiàn)場,處理不好雞飛狗跳,但處理好了,則事半功倍。
想想我們小時候大多也是爺爺奶奶帶大的,但我們身上最多的卻還是父母的影子。
任何一個孩子的性格成長都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不用過于擔心老人的某些習慣會帶偏娃,作為與孩子最親密的父母,才是影響孩子最大的人,請相信自己的影響力。
你的價值觀、是非觀都在一點一滴地影響孩子,與其擔心老人的行為和做法會傷害孩子,不如做好自己,給予孩子榜樣和示范的力量,成為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人。
03
加持孩子內(nèi)心正的能量
對癥:愛貼標簽、提供負面情緒的老人
老朋友都知道,我家也是奶奶幫忙照顧孩子的,雖然我很少說,但大家經(jīng)歷過的育兒沖突我一點也沒少經(jīng)歷。
一是可能是我本身比較心大,二是我知道相對于父母而言,老人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小的。(前提是父母沒當甩手掌柜)
CC奶奶也是屬于口直心快的人,而CC又是比較倔的孩子,自然從小少不了被數(shù)落。
就說吃飯這事兒,昨天還被奶奶數(shù)落。她遲遲不吃飯,說飯?zhí)珷C,奶奶就不太高興了,親自嘗了一口說,“哪兒燙?早就不燙了,我早已經(jīng)給你晾很久了,別找借口,趕緊吃!”
擱開始那幾年,這話我聽了就會很不舒服,不尊重孩子感受啦,說話不夠客氣啦~
現(xiàn)在,不用我亮態(tài)度,CC自己:您覺得不燙是因為您是大人,我覺得燙因為我是小孩兒,人跟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您不能拿您的感覺要求我。
類似的例子,我之前也舉過許多。
奶奶有口無心,常脫口而出拿她跟DD比較,她也會毫不示弱的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你說的是DD的優(yōu)點,我也有我的優(yōu)點?!?/p>
總之,奶奶想要傳遞給她負面情緒(不經(jīng)意),真不太容易,她都能自我化解。
不謙虛的說,這種心理能量,完全是父母可以給到孩子的。
孩子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真空中,早晚是要面對外界的各種評價和質(zhì)疑的,早點面對不一樣的聲音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與其磨破嘴皮告訴老人不要總是貼標簽,倒不如引導孩子學會去面對不同的評價,學會堅守內(nèi)心的底氣,看待外界的評價。
讓孩子知道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看問題也會有不一樣的角度,如何去消化處理這些信息以及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也是一項人生重要課題呀。
04
多一份理解,不要總把老人當做假想敵
對癥:愛糾結、郁悶的媽媽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老人好像成了科學育兒路上的敵人,很多媽媽一提起家中老人帶娃的方法,都一臉無奈。
很多時候不自覺地就帶著敵意和不耐煩看待,一張口就帶著指責和埋怨的語氣。
要是提煉生活中的關鍵詞,那就是四個字心累!無解!
自己看不慣,卻又離不開,需要老人的幫襯。
最后活得擰巴,過得也憋屈。
隔代帶娃的矛盾,在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有細數(shù)不清的無奈。年輕的爸媽有,老人也有數(shù)不清的心酸與無奈啊。
他們過了大半輩子苦日子,又放棄了本可以悠閑的晚年生活,連我們自己帶都吃力的娃,他們也不過是在咬牙硬撐著。
更何況在一個年輕人做主的家中,自身存在感極低,他們迫切地想通過孩子找到自己的地位所在,有時候就忍不住刷刷存在感。
老人不是保姆,我們不能要求他們照顧我們的生活,又絲毫不能僭越。這樣只能讓老人越來越壓抑,找不到存在感,內(nèi)心積聚不滿,家庭矛盾只會越來越多。
其實,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孩子可以健康成長。只不過老人有時候方法不太得當。
既然大家目的一致,那在一些無關原則、無傷害性的事情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沒什么的。
- 老人偷著給孩子吃零食,只要不是太多,吃一點就吃一點吧。
- 老人想給孩子喂飯,但只要跟著你孩子也可以自己吃,喂就喂吧。
畢竟,回想一下咱們小時候,有著寵愛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是人生中很幸福的事呀,只要我們父母把好最重要的原則性關卡就可以了。
最后灌一句雞湯吧,之前在微博上看到過一段話,現(xiàn)代女性的平等,是靠剝削上一代女性得來的。哪有什么家庭和事業(yè)的兩全,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欲受其援,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