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15-16歲青少年的問題都在12歲之前造成。
2 0-18歲的區(qū)間分為兩大塊:依戀期和青春期。后者更加危險,有時候要付一生的責任。
3 現在我們很重視孩子智力發(fā)展,而并不是性格發(fā)展??墒?strong>45歲之后,性格成為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
4 獨生子女政策讓家長們“有育兒經驗時,卻沒了機會”。
5 人類是很聰明的動物,而我們在生命的早期卻是極其脆弱的。例如,一歲之內,小猩猩比小baby聰明得多。
6 父母把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好,一個孩子才有”后勁“,所謂”后勁“要看40歲之后。
7 在孩子的早期,一個孩子所有的”快樂“都和自己的撫養(yǎng)人有關,吃喝拉撒都靠另外一個人。
8 人最早的心理現象,情感,出現的表象:認人。媽媽去上班了,奶奶來帶孩子,第一天奶奶帶孩子,孩子會抗拒。
9 人和人的關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10 我們每個人能活到今天,都是欠,欠了父母的前三年的債。
11 心理的資本: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讓母親對孩子有了特殊的控制權。如果媽媽只是聲,沒有養(yǎng),孩子不會依靠她,如果奶奶帶大的,孩子會心理向著奶奶。
12 好的撫養(yǎng)是有言語的,如果沒有好的撫養(yǎng),往往孩子是”嘴笨“的,”嘴笨“的孩子,常常不知道溝通解決問題,而是動手解決問題。
13 親情撫養(yǎng)的孩子,善于跟別人交流,對人熟悉。這樣的孩子上學之后有可能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是“當領導”的特點。
14 一個孩子如果在“寂寞”當中長大,注意力集中。喜歡人的孩子,在關注老師的頭型、表情、眼神。孤獨的孩子,在聚精會神看黑板,不會管別人。所以“學習好”的孩子常常在今后的事業(yè)中與人相處出現困難,反而那些學習沒那么好的人,成為了領導。
15 觀念:觀念,就是“觀”的同時形成了念頭。
16 信念,就是明白之后決定堅持的東西。
17 問罪犯們:你爸媽常常跟你叨叨的一句話是什么? —— 看這個人的觀念。
18 善良是一種社會行為,只是一個人的話,不存在善良之說。所以缺乏社會聯系的孩子,容易“不善良”。
19 家長在孩子六歲之前一定要學會說不,不行就是不行。如果他鬧,就看著他鬧,不要打罵,不要屈服,就看著他鬧……一次管夠。
20 人只有在自己經歷痛苦的時候,才能感受別人的痛苦。
21 上學期間只需要做好自己,別的都不用管的孩子,容易變得自私。
22 自殺的年輕人往往有自私的可能、也沒有忍耐力、不能承受挫折。
23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例如老師,換了個老師就學不好了。
24 很多犯罪的孩子源泉來自六歲之前。例如,一個罪犯只砍男人不砍女人,是因為自己和媽媽好,而爸爸常年不在家;北京動物園潑熊硫酸事件的涉事人,是高材生但是情感好像很冷漠,原來這人五歲之前幾乎是被關在家里,不曾出家門……
25 一個孩子結交“壞孩子”,也許是他在學校被欺負了的表現。因為他們覺得結交了“壞孩子”,才可以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