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送外賣(送外賣帶著孩子跑外賣)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之前覺得掙錢挺容易的,現(xiàn)在才知道,父母掙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
這是上大二的19歲男孩趙春陽,在通過暑假送外賣賺學費后的內心感受。
原本,媽媽怕出安全問題,也怕天氣炎熱,不同意兒子跑外賣。
沒想到兒子還是堅持了下來,風雨無阻。
他一天要奔波十幾個小時,送完50單才收工。
最后,整整60天他賺了17350元,除了交學費的六千多元,剩下的作為他下半年的生活費。
趙春陽的媽媽說自己很欣慰,孩子長大了有擔當有想法,能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以后孩子也要成為家里的頂梁柱,想去闖就去吧,希望以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一個好的未來。
網友們也紛紛豎起大拇指,夸孩子很棒,能吃苦。
但有家長吐槽:自家孩子一直睡到中午才起床。他們很是羨慕,想擁有一個同款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背后都有父母的奮力托舉。
不管家庭貧富,父母都要讓孩子嘗嘗生活的各種滋味,培養(yǎng)一個自強的孩子。
孩子只有自強,才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將來進入社會也容易從容應對各種復雜的局面。
那么,自強的孩子是如何煉成的呢?
我想,他們的父母都做到了這三點。
01
舍得讓孩子吃苦
在《向幸福出發(fā)》的舞臺上,江蘇一個爸爸帶著三個孩子表演了一套武術動作,不僅整齊劃一,而且很有氣勢。
這位爸爸叫劉龍,從小熱愛武術。從4年前開始,孩子也加入進來。
劉龍每天都要帶著三個孩子練武,一年四季從未間斷。
他們每天都要抽出一個小時在田野邊、大院內練習武術,“田野武術之家”因此而得名。
學武術是一件苦差事,光基本功大人有時候都覺得苦,何況孩子呢。
但爸爸說:從小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可以少挨點累。
壓腿、站木樁、劈叉……孩子們都堅持了下來。
現(xiàn)在,孩子們勵志成為軍人保家衛(wèi)國。
一家人也得到了趙文卓、梁小龍等武術明星的關注,劉龍的社交視頻賬號評論區(qū)也有他們的留言和點贊。
很多孩子不理解,與其吃苦,不如花錢享福。
那是因為父母就想給他們最好的,可是有遠見的父母,都舍得讓孩子吃點苦。
能吃苦的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更懂得承擔責任。
一個為目標努力吃苦的孩子,遇到什么困難都能想辦法克服。
正因為吃得了苦,所以才能通過精神和意志的考驗。
詹青云在《奇葩說》里說:“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是那條取經的路?!?/p>
很多自強的孩子之所以優(yōu)秀,不是因為天賦,而是那個吃苦的過程。
達克沃斯方程式有一個等式,簡化一下就是:
成就=天賦×努力 ×努力。
可以理解為,努力就是吃苦的過程,甚至要吃雙倍的苦。
做一個為孩子打傘的人容易,但做一個逼孩子吃苦的父母卻難上加難。
但父母要迎難而上,孩子將來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02
允許孩子“動手”
《有限管教》的作者三谷宏治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孩子擁有應對未來的能力,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動手”,是未來發(fā)展需要的能力之一。
在三谷家里,就有三個很愛“動手”的女兒。
大女兒在上小學五年級時,負責家里衣物的清洗和整理。
每天,大女兒會把一家五口的衣服疊好,整齊地放到柜子里。
有時她也會和兩個妹妹玩模擬洗衣店的游戲,把衣服“賣”給妹妹們。
妹妹們用模擬貨幣,購買大女兒疊好的衣服,然后整理好放進各自的衣柜。
幫忙成了孩子的義務,也是快樂的游戲。
二女兒曾經患上“無聊病”,于是三谷給她安排了一個任務,讓她計劃一次兩天一夜的家庭旅行,預算10萬日元。
在制訂行程計劃過程中,幾乎沒有和父母商量過,父母也沒有干涉。
大多數(shù)時間,她都是一個人用電腦查找信息,最終制定了一份出行計劃表。
出游中,全家人都聽二女兒的。
最后回去時她宣布:可以在途中的家庭餐廳吃飯,我們的旅行經費還剩下7000日元。
經過這次鍛煉,二女兒學會了如何取舍、預算管理和行程管理。
三女兒很喜歡玩做飯的游戲,她申請在家里三樓的陽臺舉辦野餐會,自己做飯給大家吃。
她提前囑咐媽媽:“讓我自己做,你什么都不要管?!?/p>
三谷和妻子只是在孩子用火時稍微留心了一下,剩下的就是吃飯了。
雖然對5個人的大家庭來說,那頓飯的分量有點少,但他們沒有跟二女兒提及。
但野餐會結束后,三女兒卻意識到了這一點:“做的飯不夠吃啊……”
三谷和妻子聽到這話,別提多開心了,這是意外的驚喜啊。
其實,三谷一直覺得幫忙干活是連接孩子與社會的橋梁。
父母要克服怕麻煩或擔心孩子的心理,凡事只要委托給孩子了,就不要過多地干涉,要信任孩子。
不僅僅是女孩,男孩也要多“動手”。
比如微博上,有一個博主說兒子從小特別喜歡修理物件。
自行車壞了,他從網上買來配件和工具,大部分都是自己修理,特別費事的才找修車師傅。
現(xiàn)在,除了自行車,兒子可以修理壞了的小家電,他的動手能力在同齡人里很是突出。
要是別的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是個破壞分子,而他的父母支持鼓勵他這樣做。
雖然,男孩和女孩“動手”的興趣點不盡相同,但是“動手”能力的好處不言而喻。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fā)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于大腦的發(fā)育。
有些父母覺得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不讓孩子參與勞動、拼插玩具、搞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殊不知動手能力強的孩子,恰好對學習的專注力有很大幫助。遇到難搞的題目時,他們會想辦法獨立完成。
所以,允許孩子“動手”,不僅能讓孩子照顧好自己,還能養(yǎng)成好的習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03
鼓勵孩子挑戰(zhàn)自我
很多孩子因為習慣了依賴父母,獨自面對人生時缺乏前進的膽量和動力。
如果父母一開始選擇放手,鼓勵孩子挑戰(zhàn)自我,孩子才能在挫折中找到自信。
深圳有一個8歲男孩王梓爍,成功挑戰(zhàn)“中國攀”,完成5.14A難度攀巖線路。
為了能完成“中國攀”,王梓爍平時就刻苦訓練,手長滿了繭子,還時常開裂出血。
父母也很支持孩子的興趣,在家給他造了一面攀巖墻。
后來,他越爬越高,越爬越快,也越爬越難。
他一點一點挑戰(zhàn)自己,也習慣了自己戰(zhàn)勝自己。
因此,他去了很多人到不了的地方,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第一次爬“中國攀”時,他感覺特別難,尤其是巖壁因為經常下雨變得濕滑。
還有他沒有踩穩(wěn),下墜時頭朝下產生的恐懼感。
但是在父母的鼓勵下,哪怕前兩次都失敗了,也繼續(xù)為第三次挑戰(zhàn)做好準備。
他說:高峰不是用來仰望的,爬上去才有意義。
爸爸表示,自從兒子學了對困難的認知也有所改變,也不會輕易放棄了。
面對小小的失敗,有些孩子會在父母的嫌棄下放棄。而愛鼓勵的父母不是掐滅孩子的信心,而是點燃孩子再次出發(fā)的火花。
對于挑戰(zhàn)自我,彭凱平教授提出三個特別重要的步驟。
孩子自我設計的挑戰(zhàn),一定是從小的事情、他愛做的事情、身邊的事情做起。
在孩子開心的時候,進行一些挫折教育。
當孩子做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欣賞他的成功。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提倡用積極的心態(tài)來替代、轉移和升華消極的情緒體驗。
不管是學習、運動還是生活中,父母都要掌握鼓勵孩子挑戰(zhàn)自我的技巧。
通過鼓勵和贊揚,讓孩子體會到那種成就感,更能相信自己做得到。
哪怕從失敗中站起來。只是取得階段性勝利,孩子的內心也是雀躍的。
那些自強的孩子,無一不是先挑戰(zhàn)自我,再征服對手。
04
自強,是優(yōu)秀的孩子必備的品質之一。
他會影響一個孩子目標的制定和格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是未來的人生走向。
要想讓孩子自強,父母的教育不容忽視。
正如俞敏洪所說: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培養(yǎng)孩子如同種樹,只有先在根上滋養(yǎng)他,然后以品德之養(yǎng)分來灌溉,孩子才能長得枝葉繁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讓孩子吃點苦,才知道生活的不易。
讓孩子學會動手,才能從容應對變化。
讓孩子不斷挑戰(zhàn)自我,才懂成功的意義。
不溺愛孩子,不隨便替他做主,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感受拼搏的過程,你才會培養(yǎng)出一個自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