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有焦慮癥對孩子的壞處
心理學家陶諾麗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時發(fā)現,母親作為人類最受焦慮驅使的人,可能總是喜歡嚴格要求和過度關注孩子,她們可能會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不能獨立自主,不能獨立自主,這樣的媽媽容易培養(yǎng)出一個沒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孩子。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有父母的焦慮,也很正常。比如:有的媽媽特別喜歡給孩子安排好一切,一按孩子就高興,二按孩子就不開心,這樣的媽媽會容易培養(yǎng)出一個有獨立性的孩子,那些遇事沒主見的孩子會是在壓抑自己,不敢做自己。當然也有父母喜歡強迫孩子,不喜歡命令孩子,這樣的媽媽會給孩子一種感覺:媽媽是我不重要的人,自己的存在就是媽媽的錯,媽媽的不開心都是我的問題。
那么我們如何給孩子解釋“分離”這一過程呢?
第一個星期是孩子自己獨立的時間,并且給予肯定和無條件的愛。這個階段需要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鼓勵,或者生病的時候給予幫助。對于孩子的分離焦慮,爸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喜歡上學這件事情?
如果孩子非常的希望能夠去幼兒園,那家長可以先跟孩子商量,是不是可以去上學。孩子在學校里有很多的小伙伴,每天下課后還能夠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這樣的話,孩子就會對幼兒園有一種向往,和那些平常不太一樣的心情,所以他們會更愿意去上學。
第二個星期一,早上到校的時候孩子還是愿意跟我們說,昨天晚上我看到他有一些情緒不高的情況,比如說今天早上上學的時候他就不愿意去了。那天下午放學,他就直接和同學一起回家了,后來又有一次不想去學校,我們就沒有見過他。后來我們就讓他去學校了,他說他沒有朋友,不想上學。
那天下午放學的時候我就去校門口等他,看到他的時候我就走過去,就問他為什么不想去上學,然后他就說因為不想離開我的環(huán)境。
我就問他為什么不想離開學校,他說因為在學校很無聊,同學們都在談論自己的游戲,沒人喜歡他。
那我就讓他先在外面玩一會,這期間他沒有任何的社交活動,沒有任何的社交活動,這個時候我就帶他去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那里有一些建筑工地,就在那里我可以玩一會兒,他看見我就過來說,媽媽,我可以去上學嗎?
于是我當時就告訴他,媽媽工作那么忙,以后可能還要管我,幫忙掙錢,幫我?guī)Ш⒆?幫忙掙錢,還要看著你,帶孩子去看看那里的人是什么樣的,你知道他們?yōu)槭裁茨敲炊?你對他們好就可以了嗎?
他說可以。
所以這時候我跟他說,那我們以后還要不要在這里上學?他就說,那我就在這里上學,不要耽誤了。然后我就真的給他送去了。
我跟他說,你不要耽誤了,我在這里讀書也沒有白上,要好好讀書,因為你現在正在變成一個真正的社會人,要適應這個變化。
但是他說他要讀書,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那是一件怎么回事兒,我也不知道。然后我就給他講,有本事以后你跟他講,讓他聽。
但是他就會說,那些我懂了,但是我就是不懂。
我跟他講,如果你不懂得去學,就要去問,學什么對你來說有用,要有什么樣的書,要有什么樣的技術。
然后跟他講,如果你不懂這些的話,等你死后你就問他,他就明白了。
他要的是一本書的名字,我就不知道他具體是什么書,但我就知道他能讀到什么書。
那這個書一定是什么書,也就是說,書是從一個人的思想里有很多的東西的,這個東西就叫做什么?就是說你對他有一種思想的一種認可,你就有了一種跟他溝通交流的方式。
所以我就跟他講這個叫做“觀點”,我覺得這個觀點就是說你自己要看的書,但是要跟我自己的思想有關,我講這個事情你要對自己的思想有一個評價,然后我再跟他講,他就更加認可你了。
我說對不起,因為以前我們家一個親戚從來不給我們錢,就是隨便問你要。
我當時沒有說什么,我媽一開始就是說,這個書是給我的,但是你不讀書,那你以后出去干什么呀?
我說我當然沒有去,但是你說那我以后出去打工,你知道嗎?有很多人就是靠著自己的想法生活,在網上也是這樣的一種生活,在外面就好像你想要什么,你就要有一種思維,你要努力去爭取,有一種生活的能力,我不說你不說你也知道,但是我在網絡上可以很開心,但是你想過沒有,你又為什么要拼這種生活的能力嗎?
我不知道你會不會明白這個邏輯,但是我從你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對你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質疑,甚至在你面前,還覺得這是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