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孩子有很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勤洗手比如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兒,比如放學回家很自覺的寫作業(yè),讀書看報等。而大部分的孩子是每一天每一次都在父母的念叨,催促下一件一件的去做,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嘮叨不禁也讓家長感到他頭痛甚至崩潰,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yōu)秀?
你知道行為習慣的最佳養(yǎng)成期是什么時候嗎?答案是幼兒時期,更確切的來說是3-6歲,很多家長以為小的時候只需要健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就好,殊不知幼兒時期是對孩子行為習慣引導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對孩子行為習慣加以引導,培養(yǎng)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最深的,也許這個時期很多東西我們覺得孩子還不懂,還無法接納,實際上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我認知,甚至性格的形成也是在這一時期。
老年人常說: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乍聽起來覺得有些夸張,三歲就能看出來孩子長大以后的性格,品行,言行習慣,七歲就能看出孩子老了以后是怎么樣的,是否能取得成就,而事實上這一時期對于孩子性格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確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了這個時期再去培養(yǎng),教育,引導就很難了,事倍功半??茖W家把3-6歲稱為潮濕的水泥期,7-12歲稱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我們可以理解為3-6歲孩子是怎么樣的一個行為習慣,大部分的行為習慣已經(jīng)在這一個時期形成了,而7-12歲基本上孩子的行為習慣成為了一個定型。
3-6歲孩子對未知的世界好奇心也越來越重,漸漸走出襁褓學會了與父母老師對話,很多家長在這一時期都是容易溺愛孩子的,尤其是現(xiàn)在社會孩子更是一個家庭的重中之重,愛孩子的同時極容易讓家長忽視孩子的引導,教育等,有些道理,有些要求,有些規(guī)矩可以等孩子大了再說,再談,但孩子一旦養(yǎng)成行為習慣在后期再去更改就很難了。
家長教育要與幼兒園教育同步,3-6歲這個時期,孩子們都走進了幼兒園,在學校,老師會教孩子們一些簡單的知識,這個時期重在塑造孩子的行為習慣,有些孩子在學校就很乖巧聽話,能夠很好的去聽從老師的安排,也可以很好的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回到家便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沒有誰是不疼自己的孩子的,但有些必要的規(guī)定還是要給孩子樹立好,小時候不樹立一些觀念,大了再想去改變,難上加難,家長要和幼兒園教育盡可能的同步,不要老師在學校給孩子塑造了一些行為習慣到了家全盤打亂,這樣是非常不利于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的。
孩子的培養(yǎng)是家長們時刻都需要學習的課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們也需要更新自己的方式,方法,但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兒達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希望各位家長能夠重視起來3-6歲時期對孩子行為習慣以及一些心里的引導,糾正,培養(yǎng)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