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下來以后,覺得小寶寶特別難帶,又哭又鬧的,這個時候就會有人告訴你,等會走就好了;當寶寶會走之后,各種調皮搗蛋,這個時候又有人告訴你,等上幼兒園就好了;上幼兒園之后,又出現(xiàn)新的問題,爸爸媽媽再也不相信等到某個階段就好了,因為寶寶總有新的問題出現(xiàn),讓你防不勝防!每個階段中寶寶總會出現(xiàn)一些讓爸爸媽媽崩潰的行為,而且還屢教不改,比如經(jīng)常耍賴,大聲叫喊等等。為了更正寶寶的一些不好習慣,爸爸媽媽也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往往卻是收效甚微。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要反思,想想是什么原因了?先來看看,你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有沒有存在以下的問題:
1、打罵寶寶
雖然現(xiàn)在打罵寶寶的現(xiàn)象會少一些,但還是有家庭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當寶寶犯錯或者在公共場合讓爸爸媽媽下不來臺(比如,寶寶在家里經(jīng)常摔東西、在超市因為想要某種東西你不給買而大哭)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選擇用武力解決。一味的打罵會讓寶寶更加懼怕你,不敢與你親近;同時也會讓他覺得,只要事情沒有順著他的心意來,通過暴力的方式就可以解決。
2、過度稱贊
越來越多的家長也逐漸意識到打罵寶寶是不對的,養(yǎng)育過程中盡可能地稱贊寶寶。這里有個誤區(qū),有些爸爸媽媽過度稱贊寶寶,甚至沒有懲罰。這樣容易讓寶寶沾沾自喜,做點小事情就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特殊類型的寶寶除外)。稱贊也要適度!
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做
多稱贊,少懲罰。這里所表達的意思是對寶寶應該多加鼓勵和贊揚,少些懲罰而不是不懲罰,比如9次稱贊,1次懲罰。表揚寶寶的時候應該馬上就事稱贊,過后再表揚的話,寶寶會很不理解,自然分不清楚哪些是可以做的。你可以說“寶寶今天某件事情做得真棒!”讓寶寶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被爸爸媽媽表揚的。除了夸贊的語言外,可以對寶寶有微笑的表情、擁抱、撫摸寶寶的頭、親吻寶寶等等。但是寶寶一旦做了錯事,也要建立一定的懲罰措施。
表揚寶寶的同時,可以設置一些獎品。比如給寶寶設定一個目標,如果寶寶做了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情給寶寶一朵小紅花或者跟寶寶一起制作的其他標簽,收集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可以將寶寶喜歡的東西作為獎賞送給他。
無論是稱贊還是批評,爸爸媽媽都應適度。比如,當寶寶做錯事情的時候也要立即明確指出,寶寶在什么事情上做錯了。不要將寶寶以前做的錯事重提,或者等過段時間再批評寶寶,這樣寶寶仍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爸爸媽媽為什么要批評他。
寶寶常見的壞習慣
1、寶寶愛打人
2歲左右的寶寶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會出現(xiàn)發(fā)脾氣、打人的行為。這樣的寶寶,家長如果不及時阻止,上幼兒園之后寶寶的行為將更加難以糾正。
建議:這個時候家長不能再置之不理,但是反應過度對寶寶也沒有幫助。家長一定要明確指出寶寶的問題,讓他明白這樣的行為是不應該的,當場給他一些懲罰(比如面壁),不要過后再說這件事情。也可以跟寶寶說“媽媽疼,可不可以輕輕地放在媽媽的臉上?”
2、寶寶不懂規(guī)矩,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
有的時候寶寶會因為開心在餐廳亂跑亂叫,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即使家長在s旁邊告訴寶寶要小聲一點,仍然沒有效果,讓家長感覺很沒有面子。但是如果家長不加以阻止,寶寶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種行為是被許可的。
建議:從小培養(yǎng)寶寶為他人著想的習慣。不到4個月的寶寶就能看明白媽媽的眼神,教育寶寶要從小開始;父母應以身作則,對寶寶進行反復教導,明確告訴寶寶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3、寶寶耍賴怎么辦?
有些寶寶會通過耍賴的方式向家長所取喜歡的玩具和食物,如果寶寶一次得逞的話,他會認為這樣子要東西是有效的,之后可能會愈演愈烈。
建議:對于寶寶耍賴、打滾的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漠視不理,即使是在公眾場所。當寶寶知道哭鬧、耍賴之后沒人理睬會馬上停止哭鬧,或者哭一會兒之后就會自行停止。等寶寶停止哭泣之后,再對事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