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素質教育的春風早已吹遍小學校園,而孩子的成績也越來越保密,好多家長都不習慣。因為這一代家長自己當時上學的時候,每次考完試可是要拿著考試成績回家找父母交代的。
其實,家長不要過分擔心,小學生的成績不是重點。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家長更應該關注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培養(yǎng)學習習慣。
清晰記得,當初自己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數九寒天,哆哆嗦嗦地在外面背九九乘法表,老師拿著戒尺,停下來就打,嘴里說著:現在記不住,以后就廢了。
想想自己挨的那些板子,好像有點冤。
一二年級的孩子應該培養(yǎng)什么學習習慣呢?
我認為獨立學習、學會提問、學會自律、熱愛讀書這四個習慣是最重要的。
1、獨立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就問家長,然后家長教一下,孩子死記硬背放進腦子里,考試考一個好成績,看上去家長孩子都很滿意,而這樣的孩子大多都將“小時了了,大必未佳”。
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還是比較少的,很多孩子靠著一股認真勁就可以考到好成績,從而容易形成思考懶惰和依賴。
同樣,如果一個孩子能在小學就養(yǎng)成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即便成績偶有不理想,但隨著學科增加、知識難度提升,這時候的優(yōu)勢就可以顯現出來,學習成績也會比較理想。
2、學會提問
提問最能體現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
想想如果一個孩子在學到一個知識點后,可以延伸出一些問題,甚至自己出一些考試題目,那這個孩子的學習能不好嗎?家長也就不需要擔心了。
所以,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問問題,而且要學會提問,甚至要鼓勵一些天馬行空的提問。
當然,這是大多數家長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因為我們這一波家長就沒有養(yǎng)成這個好習慣。
3、學會自律
一個自律的人有可怕,自律的意義有多大,想必家長比孩子理解得更深刻。
同樣,如果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出自律的習慣,簡直是再美好不過的事情了。
4、熱愛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的好處,網上一搜簡直多了去,就不再贅述。
怎樣培養(yǎng)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呢?
1、以身作則,是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第一課。
一個爸爸習慣每天去陽臺抽根“飯后煙”,有一天他照常去抽的時候,發(fā)現他7歲的兒子在盯著他,手里拿著一根鉛筆,模仿著他抽煙的姿勢。那一刻,他驚住了。從此,他戒掉了幾十年的煙癮。
不錯,這就是模仿的力量。而一二年級的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就是朝夕相處的爸媽,爸媽喜歡學習,孩子一般也會喜歡學習,爸媽喜歡說臟話,孩子一般也會學說臟話。
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課,你想讓孩子變成什么樣子,你就先變成那個樣子,然后耳濡目染,你的孩子就成了你想要的樣子。
2、注意引導,給孩子正確的方向,給孩子勇氣和力量。
小孩子的世界還近乎一片白紙,這時候的學習習慣除了耳濡目染之外,主要是靠家長精心引導。
孩子不喜歡說話,那你就要給他找放松的環(huán)境,挑選感興趣的話題,給他物色合脾氣的小朋友,讓他習慣開口講話。
孩子不喜歡思考,你就要在他問你問題的時候,給他講道理,講背后的邏輯思路,而不是直接給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答案。
孩子不喜歡提問,家長就要在實踐中作出榜樣,引導孩子問出相關的問題,看到路上的車子可以講講車子是怎么啟動的,為什么會這樣設計。
循序漸進,讓孩子不要膽怯、害羞,做好孩子的堅實后盾。
3、君子協(xié)定,制定學習計劃
給孩子定好學習規(guī)矩,當然這個規(guī)矩不是一成不變,但是需要雙方充分溝通同意。
在計劃學習的時間里,就要好好學習,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當然給孩子的休息時間,家長也不能隨意剝奪。
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制定讀書計劃。
打個比方,可以跟孩子溝通好,每天早晚半小時讀書。這個時候,家長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閱讀的氛圍,家里就不要有電視、家務的干擾,有條件的家庭,最后家長可以在一旁陪讀,既可以讓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又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4、及時反饋,用愛給孩子信心
孩子還小,也都有自己的性格,不是所有時候都能按照家長的思路去學習,制定的計劃可能也不好好遵守,說好的事情可能最后也沒做到,甚至很多時候會出現拖拉、敷衍的情況。
這時候家長就要對做的好的事情,及時給出激勵(不是物質激勵,完全可以是語言或精神上的),對做的不好的及時給出回應,矯正孩子的行為。
而且溝通的過程一定要互相有耐心,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意,而不是僅僅把他當成一個被管理的工具。
這樣的話,孩子就知道自己是怎么做錯的,而且知道父母一直都支持他,心理上的安全感會更容易激勵他養(yǎng)成好的習慣。
希望我們丟掉那把成績的戒尺,讓孩子在年齡尚小的時候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